《马说》串讲

时间:2022-04-27 00:39: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说》串讲

韩愈《昌黎先生集·杂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转年八月,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原题四则,这是第四则。所谓杂说,是一种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偶感于心,发而为文,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因此称为“杂说”“杂说”虽以“杂”名,却又要求“杂”而“不杂”“杂”中见“清”,取材尽可即兴,笔致不妨跳脱;但立意要高,开掘要深,脉理要清,笔墨要洁,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藏锋颖于曲屈。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小,“道古而波折自曲,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张裕钊语),其墨气精光,溢射于尺幅之外,仍有他气盛言顺、力大思雄的一贯特点,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通篇比喻,在顺接逆转之中,对举而下,层层深入,说明了识才、用才的重大意义。篇末一问一叹,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有人据文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795


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可备一说。 【串讲】

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世∕有 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 ★伯乐(lè):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xiàng)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然后: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又出现另一种情况,并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千里马:一日行千里的马。★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常有。 故∕虽有名马, 于奴隶人之手, 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

★故:所以。★虽:即使。★奴隶人:做奴仆的人,这里指马夫。★辱:受屈辱。☆奴隶:古代也指仆役。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起)并列死在马厩里。不把()称为千里马。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以:把,拿。

第2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 ★马之千里者:即千里之马。这是为了强调定语“千里”而将它后置。★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dàn):十斗为一石,或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千里 而食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

★其:它,指千里马。★能千里:能够日行千里。“千里”用如动词。★是:指示代词,这样的。★虽:虽然。

食不饱,力 不足, 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

★外见(xiàn):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且:犹,尚且。★常:普通,平常。★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 其能千里也? 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求:要求。★其:它,指千里马。


第3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策之 道, 食之 不能 材,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 ★策之:驱使它。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策之”“食之”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道: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鸣之 而不能 意, 策而 临之, 曰:“天下无 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

★鸣之:嘶鸣。“之”是音节助词,无意义。☆通:懂得,彻底明了。★执:握。★策:马鞭子。★临(之):到()跟前。之:它,代千里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真不 马也! (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邪(yé):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总结】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9b3f0976a20029bd642d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