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版)-教育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4-09 01:22: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保教结合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至对幼儿教育与保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想象和实际创造性行为,构建建筑物或形象的游戏.如用沙子搭城堡等。 手眼协调动作:眼睛的视线与手的动作能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到看到的东西。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教养态度及方式.狭义的亲子关系值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即依恋。 幼儿智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社会中某些情境,让儿童扮演其中角色,尝试从角色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获得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及社会行为技能,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过渡的特定阶段,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反抗期:3岁左右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育不太有利的独立行动与对抗行为,也称“教育危机期”

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创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幼儿与小学生最为常见的注意力缺陷与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很大程度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智力,鼓励引导提问等教育手段有益于儿童理智感培养。 儿童观: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它主要包括人们对儿童期意义、儿童地位、儿童权利、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原因及形式以及儿童再起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或认识.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像,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创造性幼儿游戏是指学前儿童创造性的主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括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学习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谈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是的个性.

环境决定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从其行为主义心理学发,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其主要内容是:认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片面的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与其他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认同:在思想、行为、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并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提供的信息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的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社会性: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的行为方式.

幼儿园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幼儿“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家长开放日:托幼机构为了使家长更多的了解幼儿教育工作,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家长来园参观或参加活动,这一天通常被定为家长开放日.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是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用物体的正常功能角度看问题的定势.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是以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学前儿童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培养学前儿童全民素质的教育 幼儿教育理学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

幼年健忘: 3岁前孩子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幼年健忘;和幼小儿童大脑皮层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链接突触功能成熟水平有关。 内部语言: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是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祖辈与孙子女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游戏按照交往对象可分为亲子游戏、实物游戏、伙伴游戏三种。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实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事业建设者、接班人、传播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主观推测与判断

想象: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象性与新颖性是想象的两大基本特征。想象主要处理图像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语词或符号。形成新形象可以是从未感知过的,也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幼儿体育: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中的一个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期表现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一种是学习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小学化,体现在长时间的语言教学。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压力和拉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格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幼儿主观能动性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幼儿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力,也包括幼儿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应能力.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学前教育领域客观科学的过程。它是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受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制约与影响。

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定势: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附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 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分离焦虑: 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保育:指成人为幼儿的生存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给予照顾和养育,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发育与良好发展. 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系统的介绍家庭教育知识的一种形式。

延迟模仿:是指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即时模仿,而是过段时间突然出现模仿行为,儿童延迟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根据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和引导每位幼儿的进步,使每位幼儿得到最佳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适当行为的总和.

强化物: 强化物是心理学实验中的重要概念,分为正负两种,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这里的某种奖励就是正强化物.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 这里的某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动机:动机是激发、引起个体的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0a99cf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