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文发展史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清代除了公文写作内容不同而外,变化也不大,公文 中国公文发展史 减繁继续强化,公文结构也更加精巧。 006公文写作秦统一中国以前可称为发韧期,秦汉魏晋是发展期,隋唐宋是成熟期,元明清是公文的稳定期。 007在中国繁多的研究学科中,公文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一是认为古代公文有强烈的封建思想。二是认为古代公文在艺术上不及文学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对中国公文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儒学观念的回顾,是真正儒家思想的精髓。 008就起源来说,公文是文章早期惟一的表现形式。公文古代称为“公牍”或“简牍”。“公”与“文”揭示了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009我们考述公文的起源可能早在约5000年前的原始文明时期,即国家尚未完全形成的部落社会时期,但我们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公文却是出现在国家产生之后,但我们至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公文却是在出现在国家产生之后。 010正是国家的产生,才使得公文有了政治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等现代公文意义上的诸种功能。 011自商代开始,公文的撰写事宜大多由史官来承担。到了西周,商末秘书机构的雏形---太史尞得到迅速的扩充和发展。周朝的秘书机构日益呈现出专业化和复杂化的倾向。太史尞由太史、小史、内史和御史组成。太史是长官。 012从已发现的史料看,西周的公文体式主要有13类:诰、命、誓、典、范、盟、约、训、事书、丹书、谱碟、丁籍、版图。 013从大量原始公文资料,公文是从商周时代开始出现的。从公文的载体来看,商周文书经历了甲骨、钟鼎和简牍三种文书。 014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产生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公文,它比较准确地显示出了公文创作初期的原始面貌。甲骨文书是商代公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散文创作的最早形式,其内容单一,缺乏议论性言辞,并初步表现出历代公文“一文一事”的撰写原则。 015《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和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选集,在公文发展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尚书》被列为古典“六经”之一,也称《书》或《书经》。 016东晋时,王室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绩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一些篇章被后人认为是伪作,故又称“伪文书《尚书》”。今存〈尚书〉共58篇,上起唐尧虞,下至东周春秋,历时1300多年,故又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017《尚书》的行文特点:一是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严谨。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三是比喻、排比、陈情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公文的生动性。 018春秋战国公文的体式变化:一是从体式类别上看,春秋战国时代的公文首先是继承和发展了周代原有的公文种类。二是公文体式的变化还表现为新的公文种类的出现。如“令”“书”“檄”。 019秦汉公文:由秦朝开始确立的皇权和国家公务制度在两汉得以定型,这也为秦汉公文奠定了发展的基调。一方面,公文撰制形式与体制的日趋规范与严格,使公文撰制与普通的文学创作得以最终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政权背景的支持,公文撰制又与同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互动以至交融的态势。 020秦在中央实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度。 021丞相府作为承担秦朝中央政府秘书工作的机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辅助了全国范围内的政务管理,与之相关的秦朝公文制度也第一次确立了浓厚的封建制度色彩。 022两汉中央机构中处理文书业务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开始形成,到曹魏时逐渐被秘书令所替代。 023秦汉公文制度:一是“书同文”文化制度。二是行文制度。三是校勘制度。四是避讳制度(最早源于周朝)。五是用印制度(皇上称“玺”,百官称“印”)。六是传递制度(始皇推行“车同轨”制。) 024秦汉成为封建公文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公文体式第一次被统治者明确分类。秦代公文统称“典籍”。 025秦汉公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景之前的公文创作。秦并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始皇“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焚书坑儒,导致了“秦世不文”的现象。这种“不文”虽然影响了公文创作,但严格的制度化政策也同样影响并促成了公文制度规范化的形成,秦世公文因此显得简约实际,有章可循。3 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本人就身体力行,为公文形成及内容的规范化创作作出了表率。第二阶段:武帝之后,随着国力的日渐强大,社会政治生活日渐丰富,以及封建王朝地位的日渐凸现,公文发展也因此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创作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出现了汉武帝、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一大批公文创作名家,秦汉成为公文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第三阶段:东汉时期的公文创作。东汉的公文创作虽然数量颇丰,但在总体成就上要低于西汉。尤其是在具体创作上,只注重形式,因循守旧,虽然长篇累牍,却大多空言无物,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东汉后期才稍有改观,随着社会的动乱,政治的危机日深,有识之士激扬文字,痛下针砭,多少为现实的公文创作带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 026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反映两国交兵的征伐之文、举才纳士的求贤之文、恢复经济的悯农之文、抒发怀抱的述志之文,成为这一时期的公文主体。一方面在公文实践上出现了一批公文大家。另一方面,在公文理论上出现了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丰碑。 027在公文撰制机构方面,曹操在魏王府创设秘书令一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名副其实的秘书官职。 028起居令史记录皇上言行,也记录朝廷会议或大臣论证的言论,这种类似备忘录的记载实际开创了后世会议记录的先河。 029魏晋南北朝的公文种类:一是下行文。在官府下行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令。使用权限是皇太子、丞相府的最高长官、地方诸侯王。二是上行文。仍沿用汉代的名称。三是平行文。魏晋南北朝时改朝换代频繁,地方政府则保持相对稳定,整个社会主要依靠各级官府的工作来运转,因此这一时期官府之间来往的平行文比汉代有所增加,在沿用汉代文种外,又增加了符、帖、牍、行状、关、刺、谱牒等新的文种。 030列辞相当于今天打官司用的法律文书。 031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制度:一是用纸制度。二是签押制度。三是用印制度。四是骑缝、押缝与连署。五是公文程式。 032曹魏时期的公文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从形式上讲,下行文明显增多,其中诏与令两类应用最广,体现了乱世社会的特征。其次从公文风格来讲,与前代公文相比,不守陈规,不拘一格。 033曹操公文的独特之处:一是在于他的无所顾忌、不受约束。二是随意直接,以势压人,凭着自己显赫的地位和过人的力量胁迫对方就范。三是率直自然,诚挚坦荡。 034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是魏晋公文的典范之作。 035代表蜀公文最高成就、传诸后世名垂不朽的,当属诸葛亮的公文作品。 036南北朝公文:陈朝历经五世,前后达33年,政治荒淫、无甚建树,当时最突出的公文作家是有“一代文宗”之称的徐陵。北魏的作用上看,都是北魏公文中当之无愧的上佳之作。北周最出色的公文大家当作庾信。南北朝公文发展到后来在公文语言上受骈体文的影响日益严重,注重选词炼句,雕饰文采,追求“华实相胜”的公文风格。 037魏晋南北朝的公文研究: 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魏晋之前的公文理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对文牍的性质、特点以及及写作规律等,几乎无人研究,第一个对公文在理论上关注的是魏文帝曹丕。1他十分重视文章的价值和功用。2开始探索文章的体裁特点。3肯定了公文写作要讲究写作艺术。 二是陆机的《文赋》是对公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陆机着重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体裁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次陆机对文章写作的具体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方面:1强调文章内容的主体性。2指出文章要注意谋篇布局,针对写作过程常有行文前后矛盾,有时后文干扰了前文,有时前文妨碍了后文的发展,提出了“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精辟见解,指谋篇之初,要选择义理构思适当的结构布局,考虑以确切的词句安排在恰当的位置。3是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文章的主旨)。 三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文体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了各类文体的起源。2考察了各文体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四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划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写作学理论专著,体现了当时公文理论的最高成就。主要体现:15 对公文分类更加细致而明确。按行文关系将公文分为下行文、上行文和平行文三类;根据各类公文的作用,将每一种公文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类。 2勾勒出了古代公文发展的轮廓,对每种公文的渊源流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3对古代公文的写作规律进行了深入而精刻的探索。 对公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文心雕龙》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意与言。2关于用事。3关于篇章结构。 总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代公文的性质、特点、起源、发展及其写作规律等诸方面都作了相当细致的论述,在古代公文理论研究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 综观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牍写作理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这一时期的公文写作理论,论题全面、理论系统,表明我国古代文牍写作理论基本形成。2清楚地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3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了写作实践。 038魏晋南北朝的公文逐步走向成熟与繁荣:1这一时期的公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公文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思想斗争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众多的公文大家和公文名篇。3骈文的发展影响到公文的写作。4古代的公文写作理论基本形成。 039曹丕的这些见解在古代文体研究中有开创意义:一是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末”(不同文体),把本、末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说这比先秦文史哲浑然一体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二是尝试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探索不同的文章体裁的不同特点,将当时的常用文体区分为“四科八类”,始创“以体论文”的研究方法,使古代公文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公文写作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四科八类主要是公务文牍,且奏议被列为四科八类之首,这种探索对于公文文体的辨析有重要意义。 040隋唐两代,特别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国家统一、人民乐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的职官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公文撰制人员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设置合理、分工较明确,为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提供了条件;公文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为公文有制作和处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隋唐改变了魏晋六朝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以儒家思想为指归,强调公文的实用性,追求公文的尽善尽美、文质兼美;公文研究也在前代基础上有所进展,收集、编撰了大量公文集、并对公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隋唐公文,上承秦汉,下启宋元明清,逐步走向成熟,在我国古代公文发展史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041隋唐公文撰制机构和人员:1三省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制是正式形成于南北朝,于隋唐时期完善起来的中央统治的中枢机构设置。三省的职能分工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皇宫公文撰制机构和人员:一是翰林学士院。二是枢密院。 042隋唐公文的种类:诸王用令。公侯中被封为郡县长官的用教。宰相以下的官员上书言事,称为典书。诸侯王公上皇上的文书统称疏。 一是下行文。二是平行文。三是上行文。 043隋唐公文制度:一是公文撰写制度。1副本誊录制度。(这一制度从西周时代就己形成)。2抬头制度。3避讳制度。4用字制度。5用纸制度。6贴黄制度。7判署签押制度。8公文签发前的执论制度。9用印制度。二是公文处理和管理管理制度。1催办制度。2折叠封装制度。3登记制度(登记收文和发文的簿子称做“文簿”、“籍”或“历”)。4勾检制度。5归档制度。6一案一卷制度。7保密制度。8驿传制度。 044隋唐时,有时也把公文放在木匣或纸匣中加以封固,这样的公文称做“函”。 045驿传制度作为一种文书传递的制度,始于西周,至唐完备。 046隋唐公文发展简史:一、隋和唐初:由骈而散的积极努力。春秋时,公文在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些文的因素。到了东汉以后,公文走向了一条重文轻质的道路。隋唐开国初期,公文领域淫靡依然盛行。二、散体公文的兴起和骈体公文的自我革新。散体公文的兴起。骈体公文的革新(中唐时,骈体公文的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陆贽)。散体公文的成熟(在理论上,韩愈等人提出“文以明道”、“惟陈言之务去”、“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在创作实践中,韩愈等人大胆地用散体取代骈体,摒弃骈体僵化的程式,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三、骈散兼行,共同发展。概括隋唐公文发7 展的历史,公文文风大致经历了由骈入散、骈散并行、而后又复趋于骈的三个阶段。 047隋唐公文研究概况:一、回归儒家传统,注重文章的社会功用(到了中唐,韩愈和柳宗元所发起的“古文运动”及白居易等人所倡行的“新乐府运动”,更加注重文章的社会功用,提出了鲜明的观点,韩愈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明道说”。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善明说”。白居易的文章观点:1文章必须为政治服务。2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二、追求文质彬彬,彻底改变文风。魏晋六朝的文章,包括公文的主要缺点之的就是过分强调形式,内容空泛,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三、注重作品汇编,规范写作格式。隋唐两代在公文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始对历代诏令、奏议汇编集。奏议集分为三类:1唐代个人奏议集。2唐代奏议汇编。3历代谏诤汇编。 048宋元公文:宋代:在文化上,宋代统治者“优容文士”,不断扩大科举进士的名额,扩大用人编制,提高文士地位,导致的结果有三个:一是宋代文化心里从尚武任侠、立功边关转为鄙视武功、轻视武人和崇尚文士、竞趋文雅,唐代有大量边塞诗而宋代几天所见就是明证,从而形成宋代公文独特的繁荣局面。二是渴望国富兵强、改革弊政就占据了宋代公文的绝对篇幅。三是文人士大夫地位崇高,导致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参政热情,在公文撰制上则是竭尽所能,从而出现了大批优秀公文大家和优秀公文,为宋代公文步入中国公文之颠打下了坚实基础。元代:元代最值得后人称道的是它的驿传制度。在公文撰制和处理方面,由于当时的文书主要由汉族儒士充任,故公务文书主要仍承唐宋,公文的成就也不能与唐宋相比肩。 049宋元公文撰制机构和人员。一、宋朝公文撰制机构和人员。1中枢机构和文书撰制人员。作为外制的政务机构,中央机关实行的是“三省一院”制的架构。作为内制,宋代依唐制,设置翰林学士院或称翰林院。金代的文书急传制度,继承并发展了前代驿传制度的传统,并根据社会发展作了较在的改进,开启了元代文书的传递制度,为后人所称道。二、元代公文撰制机构和人员。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 050宋元主要公文种类:一、下行文。有皇帝专用的册书、制书、敕书、诰命、诰书、敕牒、敕榜、御札、批答等,有官府向下级行文的如贴、札子、符、刺等。敕牒、敕榜、诰命等在宋代定型,御札等则为宋代所特有。宋代下行文种中,将皇帝颁布的文书统称为“圣旨”。二、上行文。上行文主要功能涉及臣下向皇上、臣下向比自己职位高的官员或官府行文时使用的各种文种。三、平行文。主要是用于平行机关或互不统摄的官府之间。宋代的平行公文主要有关、剌、移、牒、咨、密白几种,其中,关、剌、移是沿用前代,牒、密白是宋代特有。元代文书总体上称“文卷”、“簿籍”。 051符、告身是类似于任命或证明文件一类的文牍。 052宋代公文制度。一、文书撰拟制度。1一文一事制度。2书写修改制度。3公文用纸制度。4誊录和画行制度。5用印制度。6引黄、贴黄制度(引黄主要是摘由,贴黄主要是纠错)。二、传递收办制度。1收发登记制度。2承办和催办制度。3分牌驿传制度。4拟办和进录制度。5保密制度。三、立卷归档制度。1架阁库的设立。2档案的收集整理。3档案的保管利用。4公文汇编制度。5文书信息抄报制度。 053现行文书如请柬等出行一格的单抬制度,即起源于宋代。 054宋代开始使用雕版印刷术,因此宋代对那些不涉密的普发公文也开始使用雕版印刷,这在公文发展历史上是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 055印章是公文生效的法律依据。官阶越高、印章越大。 056宋代收发登记制度。一是宋代对公文收发环节有严格的规定,对公文的撰拟者、收发者及收文的手续有严格的规定。二是宋代创建了机密文件密封制度。三是宋代创立了公文以千字文编发的编号登记制度。四是宋代还规定,公文须按规定发放,该发不发或不该发而发、重要公文拆封偷阅、误折均从轻处罚。宋代还专设催驱房负责催办事宜。 057宋代政务公报-邸报的成熟,更是文书工作的新发展。“邸”原是地方政府官员在京师的住宿之所。 058元代公文主要制度,1照刷磨勘制度。2朱销文薄制度。3行移公文程限制度。4 文书缮写制度。5文书署押制度。6文书的承办和立卷制度。7文卷的移交、管理。8印章的制作、保管和使用制度。9公文投递制度。 9 059宋元公文简史:宋代:宋代公文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主题---大量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宋代文士多讲求文章的经世致用原则。宋代公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北宋时期,以励精图治、变法治国为公文内容的主旋律;第二阶段即南宋,公文内容主要是收复失地、力主抗金为主。从形式上看,公文的发展变化主要集中于北宋。散文成就的取得直接影响了宋代公文的写作之风,使北宋公文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且重实际轻空谈的特色。扫荡骈文、复兴古文也成了公文大家的主要工作。南宋奸佞苟且,忠良悲愤,公文多饱含爱国之情,主张抗金复国,慷慨激昂,情理兼备,以气主文成为其公文的一大特色。一秉承韩柳,力主改革公文文风。二巧借东风,完成公文新使命。三矫枉过正,导致公文写作拖沓冗长。四以气主文,公文对政治的作用异常彰显。五宗承师授,公文写作成就蔚为大观。六民族融合,元代公文呈现出多元代发展。 060作为唐宋八大家宋代领袖的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公文的功能。二是改革公文文风。三是确立公文规范。他的公文写作理论主要功能有:立足现实,关心政治;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简而有法,不蔓不延。欧阳修公文针斫时弊,放言无忌,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为文平易自然,简而有法,层次清晰。逻辑力量强,为以后公文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欧阳修的公文深于说理,开启宋代公文论辩说理的文风。 061包拯在公文写作上,他的文章多明白简洁,行文简短直率,其文重实少文,常用数据说明问题,很少渲染,但其公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情,给人一种较强的政治感染力和人格感化力。 062作为文学家,王安三强调文贵致用。 063在公文写作上,司马光的公文脉络清晰、文势流畅,叙述中饱含感情,文字简明、朴实、古雅,颇有史家遗风。 064苏轼的公文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年奋厉其志时期。二是神宗时期。三是宋哲宗继位以后。苏轼的公文创作,把宋代公文的写作推向顶峰,为宋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065宋代能出现如此多的家族式公文大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策导致政治风气的形成。二是沿袭久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学风有所改变。三是整个社会普遍重视公文写作。四是意识形态逐步向富有现实理性的方向发展。五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为着实现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聚集的知识分子团体,形成了罕见的师友相授、代代相沿的特点。六是宋代内部的相对稳定,综合国力的提升,印刷术的飞跃,为家族式公文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066元代公文三大类:一是粗俗体。二是典雅体。三是白话体。 067宋代公文的发展研究:对公文社会作用的认识,宋代无疑是分水岭,远古时代,人们强调文章“纲纪文章”。秦灭六国,公文与纯文学的鸿沟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许多作家已经认识到公文的社会功用。隋唐对重新认识公文的社会功用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对公文社会功用的认识日益专门化。贾谊的《新书》是我国最早的个人文书作品总集。中国公文史上作为个人自觉意识体现较早的公文辑录本是《汉仪》。《宋大诏令集》是当时公文汇编较大的一部集子。宁代公文汇编有两类:一是专门的公文汇编集。二是文章汇编集中大量汇编入公文。蒙古统一天下,公务性文书呈现某些异质,但在公文汇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明代公务性文书个人集的汇编现象非常普遍。 068汇编公务文书时,公务性文书的选目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类:一是以种类作为分类选目的标准。二是以性质进行分类。三是以产生的机关单位对公文进行汇编。 069公务性文书汇编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史氏之缺遗”。二是以振国兴邦。三是辩明忠奸,伸张正义。四是循道观礼,奉为楷模。 070明代的秘书制度趋于繁复化,明代的公文表现出文种全面稳定、格式严谨统一、处置细致严肃等特点。 071明代公文撰制主要机构及主要人员:一、内阁-以侍从顾问身份兼领中枢事务的皇帝秘书处与公文撰制机构。二、通政司-沟通政情的中央职司公文机构。三、六科-协助皇帝处理六部事务的专职秘书机构。四、中书科-明代中央秘书机构中的文书处和行政科。五、司礼监、文书房-皇宫公文撰制机构。六、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文书机构。 11 072明代公文制度:一、撰写制度。1贴黄与禁繁文。2用语得体。3用纸规格。4抬头与行式处理。5用字与避讳规定。6误写与增减文书处治。7抄写与审校符合启用。8用印规定。二、传递制度。1封装严密。2驿传制度。3稽程处分。4弃毁官文书论处。5偷盗、邀取官文书惩处。三、收办制度。1票拟制度与批红制度。2签收制度。3面裁判署。4复奏制度。5承办规定。四、封署制度。1照刷制度。2磨勘卷宗。3归档保存。五、其他公文处理制度。1行移勘合。2奏事务实。3禁止越级。4保密制度。 073明代公文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开国公文,强调教化,规范格式。二、盛世公文,台阁主导,雅正平和。三、戡乱公文,现实性强,行文繁冗。四、改革公文,题材单纯,繁冗依旧。五、末世公文,意气用事,追求形式。 074清代公文撰制机构:内阁-清初朝廷的总的公文撰制机构。军机处-“办事密速”的皇帝机要文书处。六科。通政司。中书科与南书房。稽查钦奉上谕事件处与捷报处。中央各部院及地方各级行政衙门公文撰制机构。晚清新出现的公文撰制机构。 075公文撰制人员:军机章京。书吏。幕僚。 076清代公文撰写制度:1把握文体。2严谨写作。3严禁繁文。4严格抬头。5谨慎避讳。6认真书写。7印信使用。8制作格式。9登记封装。 077清代公文传递制度:1进本时间。2驿递规定。3时限要求。4递交方式。5电信应用。 078清代公文收办制度:1 题本票签。2限期办文。3发抄遵 行。 079封置制度:1六科封驳。2稽察注销。3收贮存档。4保 密制度。 080清代公文简史:一、清前期公文,建言规政,宣扬理学。 二、清中期公文,关注民情,渗透朴学。三、晚清公文,反映动乱,义理、辞章、考据与经济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160c26f2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