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句】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_翻译和赏析_苏轼古诗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流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终了还并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尼里最低塔,眼界愁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邃既令人瞩目,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启程记所历,耿耿明长夜。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有关内容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年(元丰二年)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诗的结尾四句,直叙利亚作者搭乘大轿任性而婉,碰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烧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就是清新自然之物,以见其就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贴题目中的游历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荣登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环顾观赏大千世界,笔锋陡峭转回,又就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写了高耸的景物。“卞峰照曝光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存有气魄,既写下卞山的山色之尽如人意,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就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述:“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递金陵死守王胜之益柔,公(即为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沉天”,实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知王安石对“峰多”两句就是如何赞许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全然发生在《端午游历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踪影日”与“峰多巧障日”高可以比肩,“震泽浮云天”较之“江远欲沉天”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紧固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图画的散点投影之法,不断切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入的景物,也就是不断变化的,彰显出来“遇胜辄游走”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就是按时间顺序而写下,变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到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就是壮丽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相关内容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e15184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