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课件 《四时田园杂兴》课件 说到田园诗,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渊明,一直很喜欢他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课件,欢迎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课件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吟诵、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看到田园,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画面?美丽田园曾令来玩赏的许多诗人 留下过经典名句。(引读《七月》、辛弃疾、陶潜等人的经典四时田园诗句) 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人的田园世界,去感受“田园诗集大成者”范成大的田园情结。 1、指名课题,借助注释悟“兴”的读音。师生共同介绍诗人范成大。 2、理解诗题,指导朗读题目,读出韵味。 3、师生共同介绍诗人范成大。 二、读通读顺诗歌 1、自读古诗二遍,注意两个生字,二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生朗读,相机正音:供(gōng gòng)一声表示供给、提供条件;四声表示祭祀、拜神时摆设供品或受审者陈述案情。种(zhòng zhǒng)。 3、教学“昼”与“耘”。 4、师生合作读诗,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与插图,默读诗歌,试着来理解诗意。 2、讨论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这段农家生活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相机提出:何时忙?何事忙?为何忙?) 3、指导学生运用平仄诵读法,在读中解决问题,理解诗歌。 (1)边读第一行,边想象,将简白的文字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除了耘田、绩麻,人们还会做些什么,理解男男女女各司其职,各行其事。 (2)拓展诗歌,展示人们四时劳动生活的风俗长卷,理解为家忙的快乐?(化苦为乐) (3)朗读,读出韵味。 过渡:在这幅忙碌的农作图中,因为谁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热闹富有情趣。 2、读诗的三四句,想孩子在干什么?为什么种瓜?心情是怎样的? 动作笨拙、吃力;天真活泼;勤劳、懂事。想为父母分担劳动…… 四、反复品读,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 2、师生吟唱诗歌。 3、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三)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学生谈自己本课的收获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把你感到有趣的场面或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再把它画下来。 《四时田园杂兴》课件2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2个生字,会写“昼、耘、绩”3个字。正确读写“耘田”1个词语。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种瓜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第二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 听录音,想停顿。(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二二三式。) 1、读诗: (1)自读,读通。 (2)指读,读顺。 (3)板书节奏,语调单句上扬,双句降抑,齐读。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f12fe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