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二泉映月》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惜生命”主题下的第五篇文章。 看到文章题目《二泉映月》,由于对音乐的孤陋寡闻,我只知道这是一首二胡曲的名字,不了解曲作者,不了解乐曲的内涵,与二胡曲同名的这篇文章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内容呢? 一、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带着疑问,我开始读文章。初读课文之后,感觉文章采用记叙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曲作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故事发生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边。在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傅到泉边赏月,听泉时,身为孩童的阿炳难解饱经沧桑的师傅的话语。后来,师傅去世了,阿炳也患眼疾双目失明,他只好靠卖艺度日。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边,经历了人生磨难的他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于是他拉弓抚弦,创作了一首二胡曲,阿炳用这首曲子表达着他对师傅的思念,对命运的抗争,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后来这首乐曲成了一支不朽的名曲。 文章描写了二泉的优美景色,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从文中我们能感受到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我禁不住想去倾听《二泉映月》动人心弦的旋律,想进一步了解阿炳…… 我查找了有关阿炳身世的资料,让《二泉映月》凄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作者,客观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虽然本文作者无从知晓,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和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民间音乐家盲艺人阿炳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从网上也搜到了一些有关的散文和诗歌,那些作品更偏重于对阿炳的怀念和赞美,而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一股涓涓清泉”,这里是优美的风景胜地,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第二自然段“有一年中秋夜”第四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在中秋夜,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教案 “又是一个中秋夜”,虽然眼前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但阿炳心中有儿时的记忆呀!此时景色越美越反衬阿炳眼前的黑暗。我们越替阿炳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00a6c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