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 读后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中国》读后感 在2019年10月25号这天,我读完了《论中国》。 不怕笑话的说,我很久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哪怕是一篇长篇小说(上次读《平凡的世界》还是大一的时候)。我去图书馆选书时,第一选择并不是《论中国》这本书,而是《顾准文集》,奈何该书我在图书管里没有找到,机缘巧合下遇到了《论中国》这一本书。刚看到这本书时,觉得书中的内容应该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读起来应该很“难受”。故借了书之后我便将其仍在了书架上。当我再想起这本书时,白色的封皮上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 想着打发时间的想法,我翻开了白色封皮。 打开书后我被一张张黑白的照片所吸引。这一张张“黑白照”让我感受到中国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变强,由被“奴役屈辱”到“站起来”,再由“站起来”到“富起来”,最后再由“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过程。心中十分感慨,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一种民族感,一种中国情,让我整个人慢慢融入了书中,回到了那个时代。 《论中国》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与视野来述说中国的故事。亨利·基辛格一个十分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位哲学博士,也是政治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见证者。基辛格博士在尼克松执政期间,担任了国务卿职务,先后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建立了友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在之前对基辛格也有所了解,但大多都是停于“伟大”这两字之上,在当我用心读了其著作时,我才发现他真正的魅力所在。他笔墨之间对中国往事的抒写,让人仿佛突破了文字纸张的界限,穿越到了历史的现场。厚重朴实,像一位老者,回顾着自己的平生;流畅轻快,像一位读者,将中国的历史一页一页的翻开。 从《论中国》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基辛格的写作初心,即希望世界各国人能够真实的、深刻的了解中国,了解这个东方国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瑰宝。在文中,我们可以从多处见到作者对中国的特色文化抒写,如儒家学说、《孙子兵法》、三国、围棋象棋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经典论述现在也特别适用。就如《孙子兵法》一般,孙子思想之深邃,现在也没有过时,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再如围棋,围棋在中国也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围”者“包”也。棋盘上横竖共有19条线,开局时棋盘上无子,黑方与白方各有180枚棋子,每个字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围棋强调的是“战略包围”艺术,其中学问实在是深之又深。 《论中国》全文一共18个章节,由第一章中国的独特性到第十八章的新千年。 文章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开头,花了较多的笔墨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叙写,我想应该是为后文中国近代的外交系列奠定一些基础,埋下伏笔。而在第一章共有五个小节,开头是总叙,后面分别为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 中国文化难寻源头这是作者阐述的一个观点。刚看到这个观点时,我还纠结了一会,”我想怎么会难寻源头捏?心里想到了黄河流域、炎黄子孙、孔子等等。但当我接着阅读时,我惊讶的发现,就如孔夫子也说他的思想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而在他之前已经存在,他只是重新将这些观念表达。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也曾有过相识的论述。这些思想就决定的古人认为历史的衰弱复兴都是循环的,即如三国开头所述说的一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的观点与我们却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近代的一些悲剧一部分也是由这些思想所造成。所以当马嘎尔尼带着先进的设备访问中国时,中国领导阶层表现出的毫无兴趣的表现。再当我们回顾那一段历史,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理解,一个民族想要永远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吸收更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古代确实很强盛繁荣,走在世界前列。从基辛格在第一章里就有很好的描写。 本书大致是历史的时间轴来叙写,从历史到文化再到政治的内容来布局。“在历史的意识里,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建立的国家”,故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即中央政府每一次垮台,都会被从新建立起来。基辛格先生将其称为中国人的柔性与创造力,正因为这种品质,让中国最终获得的胜利。 作者特别指出儒家文化、孙子兵法、围棋和中国象棋中“势”的作用,中国很多重大决策都是由“势”所启发。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对外我们是中华正统的代表,其他我们都称之为蛮夷,在清政府时期我们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而孙子兵法是属于中国军事领域的著作,毛泽东的很多军事战略灵感都是来源于此。 新中国建立后,书中描写了许多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朝鲜战争、台海危机、越南战争、对越反击、中美和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纵观下来,通篇讲的是政治上的权衡与决断,每一次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都是政治背后的较量,都有这国家利益的权衡。在军事冲突上、外交上的谈判、政治上的妥协每一步都充满了决策者的智慧。中国领导人性格鲜明:毛泽东自信从容,纵论天下大事,喜欢谈论哲学与文学,指引中国未来方向;周恩来博学儒雅,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顾全大局又不忘兼顾细节;邓小平则坦率务实,开门见山,不卑不亢,思维独特。 到中国解放后时期,也就是49年之后,中国百废待兴。虽然这个阶段国际上稍微处于和平阶段,但是很多国家还是再打中国主意,尤其是美国,想要在霸权主义下安生立命,中国自身必须强大起来。毛泽东已经考虑到了刚刚解放的中国需要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发展期,再加上中国还有很多封建残余。故在这个时期,中国对外方面,毛泽东主动出击,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战争,台海危机,越南战争等向强国示威,让那些打中国主意的国家明白,刚解放的中国是不怕战争的,是可以继续作战的。对于核威胁,毛泽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说中国人多,面积广,哪怕牺牲一半人口,中国也要取得胜利。这种态度,让美国不知所措,也让美国为战争付出了代价。 回顾这一段段历史,让我深感不解的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段。毛泽东的这项决策表现出了一系列的自我矛盾,为了实现大同,他在1956年发动百花齐放运动,先是欢迎大鸣大放,然后又对参加鸣放的知识份子进行迫害。还有“大跃进”运动,原本是为了3年内赶上西方的工业化国家,不幸的却造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饥荒,也引起了共产党内部的分歧。作者在书中对这些现象解释为毛泽东坚信他的“继续革命”终将成功,而这信念来源于意识形态、传统以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对中国人民的韧性、能力和凝聚力的信心。但是对错后面皆有评判,就如邓小平说的一样“毛泽东有七分功,三分错”,我们要坚持从实践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诚然,当今世界无论是政治还是外交大多按照西方建立的规则。但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足以创造出无限可能,可以说中国是政治外交制度的创造者和几千年的领跑者。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没有阻碍中国参与国际博弈。中苏美三国博弈似曾相识,世界布局似曾相识,台海问题也似曾相识。中国有句谚语“姜还是老的辣”,这么多年的盐可不是白吃的。相信未来中国不仅在国家实力上领先,更在政治外交上成为规则的制造者。 故我读了本书之后有了以下几个思考: 一是一个国家要真正的强大,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硬实力即为经济实力、军力等;软实力即为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正义、诚信等。二是在历史性的转变的形势下,中华文化中值得传承的是什么?应该是勤劳、善良、爱好和平、坚忍不拔。而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又是什么?三是我们如何在多元化的现在去坚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四是从中国清朝封建社会转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清朝的封闭、自大,而全然不顾外面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大趋势。不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主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就会被用坚船利炮被动的撬开国门,落后就要挨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49500a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