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14 00:3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这个词的热度从人工智能领域最近转移到了教育学领域。对于这个词汇的定义,现在并没有共识。不同的解读加上的约束条件长短不一。如果真的逐字去对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绝大多数都不符合深度学习的定义。如果通过对比来理解,我们看到的深度学习的反面:所谓的“浅表学习”或者“虚假学习”,我们的课堂又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所以,当我们谈深度学习时,我们究竟想要干什么?

这本《Teaching for deeper learning》并没有纠结于定义,而是侧重于一些实操层面的工具介绍。作者之一Jay Mctighe是这些年一直大卖的Ubd系列书籍的合著者之一(另一作者Grant Wiggns 已于2015年去世)所以在本书开头的一章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就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对大概念的执着追求。作者认为,深度学习的效果就是要对大概念进行持久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的过程必需是学习者自己完成的。

按照我们熟悉的UbD思路,如果我们想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怎么做?以及我们怎样知道我们的学生达到了我们期待的学习效果?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提供了一些引发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工具。这其中包括:概念化Conceptualizing做笔记和做总结Note making and summarizing比较(Comparing);阅读理解(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预测与假设Predicting and hypothesizing可视化和图示表征Visualizing and graphic representation);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pathizing)


这些翻译过来的名词并不能完整体现作者的本意,好在之后的每一章都从What and Why 以及 how to的层面就每一种工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在how的层面,每一种工具都进一步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实现手段。这些手段只是大概的描述,但对于一线的教学人员已经足够达到“懂的都懂”的信息传递效果。其实这种书点到为止最好,如果十分详细地描述一些案例,不免落入教条的框架,一线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比对案例与自身实操环境的区别,并很容易得出这方法不适合自己的结论。

这本书的长度刚好,对于教师来说,100多页的内容勉强还可以读完全书。不完全讲透的写法本身也给了读者自己来解读的空间,这却刚好能够引发读者对深度学习的深度学习。我想每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或者观点都不应该是颠覆性的,就好像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新的知识应该在我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生发。那么对于教师,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本书给出了一些新鲜的视角,而如何去做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能力水平并带入自己的思考。

本书的最后一章给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例子,给出了在课程设计中嵌入上述工具和实操手段的整体设计。然而,即使读到最后,我却依然对于如何把这些工具立刻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不是很有把握。我想我大概理解到的是这些工具和方法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将会给学生带来哪些收获和改变,而这些我们预期的结果,也就是作者认为的经历了深度学习后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b59ef7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