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案例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时间:2023-02-05 18:5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结合具体案例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 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难易适度

提问须从学生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就是问题的答案既不是唾手可得,也不是高不可攀。有个教育行家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话。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学生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窒息学生的思维,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易,学生不必看书,不思索,全班学生都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不问。那么该如何做呢?当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欲通未通,似懂非懂,胸中有言而又难以吐露时,那么,学生这时就已处在愤徘之中,这时其实教师不必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和扛杆—能带动他们思维运转的点,教师在这时要做的是进行“迂回包抄”旁敲侧击,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学生的原有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豁达贯通。例如《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翠鸟箭一般地向远处飞去,只剩下水波还在荡漾。”为什么说水波还在荡漾能突出翠鸟动作的迅速呢?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暗示,当你平常在水塘里打水漂时,水里的涟漪是怎样的?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二、要目的明确

提问是推动学生客观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提问时为了训练重点,突破难点服务的,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提问设计,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和能力。 三、要抓住关键

目前的教科书中有不少是名家名篇,一篇篇课文是有它本身的语言逻辑、语言形式、结构规律了,我们没有必要对它的每一个语言现象、段落结构进行提问,满堂问只能是堵塞、泯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导致课堂教学的耗时多、收效低的结局。我们应抓住语例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提问,做到有的放矢,以点带面,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思维才会萌发灵动。 具体地说,可以抓如下几点:

1、抓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一篇文章、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犹如一个人的眼睛,透过它就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抓文眼。课文中有不少是显豁的、能够直接提示文章中心的语句,这就是文眼。教学中应提纲挈领,由少及多,通过它带动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如《草船借箭》中有这样的一个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一中心句概括了前文的全部内容,具有极大地信息量,利用它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语言文字训练。

3、抓重点。有些重点语句、段落,内涵深蕴,含义深刻。教学时,要层层深入剖析,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受到启发、教育。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要让学生知道老红军具有舍己救人、忠于革命的品质,对学生教进行学习革命先辈的教育,在教学中,要把第四段作为重点研读,紧紧抓住突出课文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让学生从学习词句中受到教育感染,在教学这段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并划出描写老红军牺牲前的动作和语言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当老红军掉进泥潭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接着让学生再次读文,边思考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用一“顶”、一“甩”?②这一顶一甩的结果会怎样?③这一顶一甩说明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思考、讨论,即可让学生通过“顶”“甩”感觉老红军的心灵,以可让学生通过老红军的语言感悟他对革命的赤诚。当然,重点句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但绝大多数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抓住它,就是能丰富文章的潜台词,因而是训练语文素养的好材料。


四、要系统连贯

文章中的语例总是层层围绕中心,互为掩映,教学中,如果只是静态地处理某些语例,进行“平推式”的训练那绝对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链接与组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弱化,教学氛围显得沉闷,故而教师的提问要层层推进,环环紧扣,使整个的提问形成一个有序的训练链,互相紧密衔接。

总之,做好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巧思妙设,是一种能动的创新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前提必须是课前充分备课,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深入钻研,吃透教材,还要精心构思,巧妙安排,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为此作不懈的努力,通过改进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13eb01e1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