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内容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问就是教师这个施动者向作为受动者的学生发出指令或动作的过程,是一个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所以提问策略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不过随着人们对学生个体越来越深入的注重,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问策略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关键词: 小学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策略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平时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感悟到,有效而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呢?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育能够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动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可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准确的结论。显而易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只有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提问。 比方:在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最后一句“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时,要理解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学生有些难度。那么,能够先问学生“给”是什么意思?(给予,即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再问学生“拿”是什么意思?(索取)然后再联系前文,将难懂的问题化为学生开动脑筋就能理解的问题,自然就能理解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 2、教师应吃透教材内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形成为一个统一体,是万物之本。而在语文课堂中,提问之道,之本是什么?就是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是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甚至是各个教学环节分步目标。老师设计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才能生出“万物”的知识。假如设计的提问,偏离了目标,那么能够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事件。“南辕北辙”的故事也说明的这个道理。语文课堂提问实践证明,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才能确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3、教师设计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的启发性不但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解答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使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促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升自己的语言感悟水平。教师的提问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正确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发、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能够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2)提问语言要具有价值性 提问设计肤浅,无需思考就能回答,或只停留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层次上,容易使思维懒惰、懈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水准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应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表达教学目标,协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水平。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中“贝加乐湖曾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但现在正被沿岸工厂排放的废水‘吞噬’着。”一句时,教师可这样提问:有人认为这里的“吞噬”一词使用不当,“吞噬”是吞吃的意思,贝加乐湖的湖水怎么会被废水吞吃掉呢?琵琶反弹,激活了思维,讨论中学生明白,“吞噬”一词充分表达了工业废水污染的严重性和可怕性,这个词语在文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能表达出来。 (3)提问语言要有层次性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下列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不过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这几句,教师假如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老天鹅什么精神?学生不难作出答案,但理解却未必深刻。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谓振聋发聩:①这段话中有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 (突出地表现了老天鹅勇敢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②第二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这么比呢?(通过生动传神地描绘冰面的质感,从而来表达老天鹅的勇敢顽强。) ③省略号说明老天鹅重复一个动作,无数次扑打,这又能反映出什么呢?(从中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4、课堂提问的有效操作。 (1)把握提问的时机 记得南师大的一位教授曾提到提问珍贵的“后5秒”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进一步加深了这珍贵的“后5秒”的理解。其实,这短短的几秒钟,增大了提问的间隔,延长了思考的时间,把握了问答的节奏,保证了学生能独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c7a651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