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现古诗之美 作者:韩敬群 来源:《新阅读》2019年第03期 近现代以来,女性学者品鉴诗词之美,能卓然树立、自成一家,影响不但止于学界,止于当时,而且可以一直抵达普通读者,持续到当下甚至将来的,从我个人的观点,有两位大家。一位是沈祖棻,另一位是叶嘉莹。沈先生本人就是现代最有成绩的诗词大家,她的“有斜阳处有春愁”即使放到《漱玉词》中也称得上名句。她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武汉大学都开设过诗词赏析的专题课程。以女性之敏慧、词人之隽才,深入古人的文心诗境。当年我在北京出版社策划“大家小书”丛书,第二辑就收入了她的《宋词赏析》。其实她还有一本小书《唐人七绝诗浅释》是我认为的最好的深浅皆宜、雅俗共赏的“大家小书”。叶嘉莹先生是国宝级的诗词赏鉴大师,她的多种著作直接引发了当今普通读者对中国诗词的濃厚兴趣。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还是她1984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那本《迦陵论诗丛稿》。缪钺先生在该书《题记》中特别总结出她“深造自得,摆脱常谈”的四个特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四点之中,叶先生讲诗的“融贯中西”堪称她的独家法门。 同为女性,同具慧感灵性,潘向黎的《梅边消息》从出版以来,收获好评不断,这其中不但有毕飞宇、何立伟这样的作家,也有李敬泽、丁帆、王彬彬这样的学者,当然更多的是为其细腻的解读、清丽的文笔所吸引而成粉的普通读者。潘向黎讲古诗,会不会继沈祖棻、叶嘉莹之后另立坛坫、再开新路?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也因此让人充满期待。 潘向黎当然不是沈祖棻、叶嘉莹。她幼承家学,在父亲潘旭澜先生的言传身教以及复旦名师鸿儒云集的氛围中长大,自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接触、亲近古典诗词的门径。作为全书代序的那篇《跟着父亲读古诗》,一开头就引毕飞宇的话说,“你从小的环境里中国古典文学这一面太强大了”。不过她后来并没有沿着这条看起来轻车熟路的方向继续走,她读了丁帆先生的现当代文学博士,成为《文汇报》首席编辑,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但可以想象儿时的天然爱好一直是与她的阅读、写作相伴始终的。在她作为一个小说家、散文家正繁花绽蕊、风生水起的时候,兜兜转转,她似乎命定般又回到了从童年开始的诗词之美的发现之旅。这个从中国诗词“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山阴道上”流连忘返的旅人,不忍把中国诗词的美景独秘于心,她要成为中国诗词之美的使者,导引更多人成为美的倾慕者、追随者与领受者。 2013年11月8日,在第二届“老虎文学奖”的颁奖现场,我第一次见到作为作家的潘向黎,低调温婉,举手投足,尽显古典之美。但我第一次注意到古诗品赏家的潘向黎,却是在4年之后,在她的公众号上,一篇她讲晚唐诗人韩偓的文章,其中特别称引了韩偓的两句诗:“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样斩钉截铁、至死不渝的深情挚感,其浓度,其炽热,在古典诗词中实在并不多见。潘向黎对这几句诗的解读也是直接而有力量的:“理想主义常常容易折断,而此四句(包括上两句‘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既一往情深,又一往无前,痴诚,又勇毅,难得之至。”因为这篇文章,我特别找来《全唐诗》,把韩偓的那几卷都读了一遍(《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卷六百八十三)。在我阅读古典诗词的经历中,类似这样因为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db3b4fa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