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一下《口技》评课稿 《口技》评课稿一 胡老师上课很有大将风范,思路清晰,语言精练、简洁,颇为幽默、机智。文言字词落实扎实,是一堂稳扎稳打的文言教学课。 但是,在课的设计上感觉需要略加调整。三个场景在赏析上太过势均力敌,应该把某个场景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的重点,特别是第三个场景:声音更繁多、形势更为紧张,听众反应也最为激烈,是口技表演的高潮部分,也更为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口技艺人精湛的表演艺术,所以这一部分应当作为师生共同赏析的重点。同时,整个课堂设计缺少一个构架全文的核心问题。比如:同学们,你认为这场口技表演如何?学生可能会回答“妙”、“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核心词语分析三个场景,一二场景可大胆地交与学生去合作讨论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在此基础上去归结作者对口技艺人的高度赞扬:“善”。 《口技》评课稿二 下面我就林老师的《口技》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林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1、依题设疑,巧妙激趣。 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卖油翁》这篇课文,接着媒体展示《洛桑学艺》的片断,让学生总结这种表演艺术是什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欣赏、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学生被“撩拨”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精湛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在新奇中获得了知识。 2、围绕目标,引导探究。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掌握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林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首先,教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说”,围绕“善”字分析“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课堂巧练,迁移训练。 林老师在“读、说、做”的“做”部分设计了一份富有新意的《智能练习》,让学生“做”。这练习说是练习,其实不是练习,他还是传授新课的一种方式;说是“做”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做”,而是带有研究性学习意义的“做”。这份《智能练习》的设计可能表现了林成亮老师的这样的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这样,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6d6a48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