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性别角色的感悟1000字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教会儿童如何做好“男孩”或“女孩”的性别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个体与同一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认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是成人,主要是父母按照社会文化模式奖励或惩罚儿童行为以及儿童观察模仿的结果。认知发展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柯尔伯格认为,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主要涉及两个阶段:一是性别自人认段,幼儿便能正确指出他人以及自己的性别,但并不清楚一个人的性别是不变的;二是性别恒常性阶段,即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而且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名字、服装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该阶段始于四五岁,完成于七岁左右。性别图式理论则主张性别定向起源于性别图式过程,性别图式即关于性别的认知结构,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对男女不同的分工和要求构建起来的,它控制着个体的行为,使其以服从于社会对两性的定义。发展心理学者们都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表现出了性别定向的趋势。可以说性别定向是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它关系到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方向。虽然关于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这几种理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分歧,但他们都认为个体的性别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且确信无疑地指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父母起着不 容忽视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本身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扮演是影响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活教材,因此家庭性别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几乎都是在家庭里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家长对此很少有自觉的认识,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造成和扩大了那些无益于社会和儿童自我发展的性别差异。家长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对未出生的孩子就有了性别期待,在给刚出生的婴儿取名字时,他或她就被迫进入了一个分类系统中,因为这不仅给了孩子一个性别标志,而且也告知了许多与孩子有关的其他情况。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在家长心目中,理想的男孩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家长根据这样的教育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子女关心照顾的多少上、选购的服饰玩具上、游戏内容的指导上、所受教育的程度上、兴趣培养上以及家务劳动的分配上等。因此,有的男孩以为粗鲁无礼、咄咄逼人甚至暴力行为就是“男子气”。而有的女孩却认为消极退缩、逆来顺受、不求进取就是“女人气”。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盲目认同。现代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趋向缩小和接近。因此没必要把沉着、理智、勇敢、温柔等这些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且本该为人类两性所共有的美好品质贴上性别的标签。对现代人更应进 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性别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e1dd5a08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