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气候变化形式 表示寒来暑往(四季)的变化(8个) 象征气温变化(5个) 反映降水量(7个)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4个) 对应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简表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01月03-05日 02月18-20日 03月05-07日 03月20-22日 04月04-06日 04月19-21日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 05月05-07日 05月20-27日 06月05-07日 06月21-22日 07月06-08日 07月22-24日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秋季 08月07-09日 08月22-24日 09月07-09日 09月22-24日 10月08-09日 10月23-24日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冬季 11月07-08日 11月22-23日 12月06-08日 12月21-23日 01月05-07日 01月20-21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214e5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