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

时间:2022-04-10 20:35: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跟着感觉走

作者:赵艳艳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4年第11



江苏省海门东洲国际学校 赵艳艳

翻阅学生作文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叙事单一,缺乏细腻生动之感,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善于描写。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能以真实生动打动别人的少之甚少。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莫言在《我的母亲》中的一段文字让我深受启发。“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段文字生动鲜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作家称这是他“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这段文字让我顿觉醍醐灌顶,学生的作文索然无味的根本在于他们没有打开五官去敏锐的观察、感受生活,又如何去生动的再现生活呢?于是我尝试着进行一些贴近生活的片段描写的训练,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找到描写的方法、技巧。

要打通感官,就要去生活中找寻最新鲜的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上第三单元主题是“民俗风情”,中间涉及到的传统的节日端午、春节等,如裹粽子、煮鸭蛋、包饺子等等,讲到美食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高了,话题也多了起来。何不利用这“舌尖上的诱惑”来打开描写之门呢?于是我就设计了“传统美食我来说”这个片断描写的题目,要求:写出美食的制作过程,从色香味等多方面突出美食特征。写作前并未作具体的辅导,想看看学生对熟悉的事物是否有话可说。结果是超出预期的,原来贴近生活、学生喜欢的东西他们写起来是相当顺手的。作文讲评课上我选择了其中的一典型的片段,让学生发现其精彩之处,从而归纳出写作的技法。

一、突出对象特征

每样事物都有它的特点,美食也不例外。粽子的香糯、汤圆的绵甜、黄瓜的爽脆……写美食首先就应打开各种感官,形色味互补中带着唇齿间的余香和脑际的回想,再诉诸于笔端。一切便活色生香起来——如学生写立夏的鸡蛋:蛋黄是一个十足的圆形,表面灰色,而里面却是金黄。蘸上特制的蜜酱,轻轻咬上一口,松松的,粉粉的,嫩嫩的,嘴巴不停的蠕动着,蛋香四溢,不是撞击着味蕾,绽放出胜利的花瓣。”描写干炸好的春卷“香味已溢满了整个口腔,满嘴的香气扑鼻。壳里的馅虽然未接触到油,却也冒着一缕缕的白气。蔬菜是脆生生的清口,几种馅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味。而粉色的虾仁肉和是软嫩相宜,但却很有嚼劲。因为没有碰到油,馅是热而不烫,而且水分一点不失,依旧是那么的新鲜。满口的脆、鲜、嫩、香,让人回味无穷。”读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字,亦不禁口齿生津了。

二、讲究描写顺序

写作中常用的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由总到分,整体到局部等),在描写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使行文条理清晰、思路分明。如写“端午吃鸭蛋”,从洗净、入锅、加水,接着煮沸、出锅,再经过冷却、剥食,一连串动作娴熟干练又有层次感。写“立夏裹粽子”,同样也讲究制作过程,从苇叶的采摘、冲洗,到糯米的浸泡、各种食材的准备,再到包裹、捆扎、蒸

煮……如果少了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是无法准确地去描摹,再现制作过程的。而制作过程的清晰流畅也能增加文字的真实感与生动感。

三、综合多重角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691ca0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