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时间:2023-01-24 02:26:3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摘要】: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古代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依然承袭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各国,甚至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反,则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部分传统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今天,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主要对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做出界定;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主要从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海外新儒家的主张以及国内学界的见解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共时态分析,第一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思想,第二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主要讲传统文化中阻碍现代化事业但仍然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从而得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观点;第四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文化根基 矛盾冲突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122

DOI】:CNKI:CDMD:2.2008.048958 【目录】:



摘要5-6 Abstract6-10 引言10-11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20 1.1 文化的涵义11-14

1.2 传统文化的意蕴指向14-16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16-20 1.3.1 重视伦理道德16-18 1.3.2 倡导和谐统一18 1.3.3 追求稳定18-19 1.3.4 强调以人为本19-20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20-33 2.1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20-23 2.1.1 陈独秀激进主义的文化观20-21 2.1.2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21-22 2.1.3 胡适的全盘西化22-23 2.2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23-27 2.2.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4-25

2.2.2 马克斯·韦伯对儒教伦理与西方宗教伦理的对比研究25-27 2.3 海外新儒家的主张27-31

2.3.1 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8-29 2.3.2 刘述先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9-30 2.3.3 余英时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30-31




2.4 国内学界的见解31-33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共时态分析33-40 3.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33-36 3.1.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现代化33-34

3.1.2 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与现代化34-35 3.1.3 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与现代化35 3.1.4 以义为重的义利观与现代化35-36 3.1.5 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现代化36 3.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36-40

3.2.1 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37 3.2.2 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37-38 3.2.3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冲突38 3.2.4 淡薄的法制观念与现代化的冲突38-39 3.2.5 严重的守旧意识与现代化的冲突39-40 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40-48 4.1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40-44 4.1.1 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40-41 4.1.2 从均平思想到层级富裕思想的经济价值取向41-42 4.1.3 从官本位到多元化的政治价值取向42-43 4.1.4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的道德价值取向43-44

4.2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4-48 4.2.1 创新传统民本思想,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化44-45 4.2.2 实现传统义分则和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45-46 4.2.3 弘扬以诚载道的传统,建立仁爱互助的人际关系46 4.2.4 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使社会充满活力46 4.2.5 倡导传统和合文化,实现社会安定有序46-47 4.2.6 阐释天人合一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7-48 结论48-49 参考文献49-52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2-53 致谢53-54 研究生履历5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b991aa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