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教法

时间:2022-08-08 20:00: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应强化下面几种素质: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设计、运用地理图表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

新课标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了应对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必须促进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在教学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以构建适应新课程体系的素质结构。

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

第三, 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 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得以升,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

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变革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为"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能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使命。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带着"嚼烂"的知识走向学生,""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 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 很明显,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带有先天的被动性。长期以来,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威,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被迫服从学科专家的权威,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合作学习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味合作意义的建构。所以教学中建立起师生间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

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地理课程, 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鼓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学习是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新方式的起点,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了本质变化。首先,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目标, 更应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诸多因素, 如课


程目标、学习者的情况、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等等。其次, 教师成为学生建构自己学习意义的促进者、评价者, 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为学生探索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前提条件,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 其中,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是新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灵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激发起学生对教材中某领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在兴趣引导下学生开展真正的思考和学习,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与方, 鼓励学生将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 不追求学生回答唯一标准答案, 而是让学生敢于说出内心真实所想,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始终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不仅追求学生学会而且更强调会学, 不仅鼓励师生对话, 更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进行学习与实践。在新地理课堂教学中, 对教学的评价不再是教师"表演"得是否精彩, 更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出色的学习表现。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对学生而言, "过去, 课本就是生活;现在, 生活就是课本", 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 开拓学生视野, 将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高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自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关注生活, 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月相的观测来说明月相的变化情况并研究其变化的原因, 从而对月相这种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在课堂中, 要鼓励学生运用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或获得的证据来对地理象进行解释, 因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 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并产生了新的知识。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 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中不仅有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地理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方面。从中我们不难掌握地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理"双基"更应当透过地理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因此,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当:

1、由重教师的""向重学生的""转变。

传统的地理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主要任务,学生以单纯的记忆知识为根本目的,教学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


的过程,形成"灌输--接受"的基本课堂模式,其结果造成不少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兴趣减退,思维刻板,能力低下,弃学厌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已有的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整个学习过程要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的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四、地理老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并合理地利用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 就地理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地理学所具的物质,使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环境、地理教学设备设施、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地理教师要生动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另外,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一、善用地理新理念,指导实施新课程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注重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29c64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