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昇身份之谜 他是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他的发明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他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是,关于他的记载,除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再也找不出第二本文献资料了。他的身份是刻字工人?是锻工?还是书商?众说纷纭。毕昇给历史出了道难题。 毕昇,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家,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得德国的铅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年左右这足以见得毕昇的这项发明可谓是一次壮举,为中国人挣了一口气。可是,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关于他的生活琐事,我们都一无所知。他在我们面前犹如大海里的一根针,想摸清它在哪里,却又无能为力。甚至连他的籍贯,都争议颇多。沈括的《梦溪笔谈》是唯一记载毕昇生平事迹的文献,可是在那里也找不到任何他籍贯的踪迹。我们知道的只是,在毕昇死后,他所做的泥活字都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于是就有人推测毕昇与沈家要么是亲戚 ,要么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推断毕昇也可能是杭州人,况且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术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印刷术在那里被发明,比较符合历史规律。同时,还有“益州”说,清人李慈铭在元人王士祯的《居易录》上批注,谓毕昇为“益州”也就是成都人,但未提供任何证据。另外“蕲州”说也在广泛流传,张树栋等权威专家根据毕昇墓地及其子孙的墓碑为实证支持这一说法,当然,其可信与否,我们也无法定论。 关于他的职业,各种猜测如流言蜚语般到处流传,但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一种说法就是认为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精通雕版印刷术的人,才能发现雕版印刷刻板费时费工费料,大批书版存放不便,以及有错字不易更正的缺点,才能从中悟出发明活字印刷的契机。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才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卷十八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这只以简单的语句交代了毕昇是个布衣。何为布衣?所谓布衣,简单说就是没有做过官的普通老百姓。一个没有做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哪有那么的多的财力和精力去完成活字印刷的发明。那么,他周围有一群热心的朋友的帮助和书商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毕昇多年的专家说毕昇生性喜欢结交朋友,虽然无依无据却还比较合逻辑。况且,发明活字印刷的前提是得掌握“音韵分类排检法”,这种复杂的操作在当时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是不能胜任的。这样看来,如果说毕昇身份是布衣,而且是读过书但并未步入仕途的布衣,而且他的职业是锻工,也勉强说的过去。 令人怀疑的是,在《梦溪笔谈》的卷二十载:“祥符中,方士王捷本黜京,尝以罪配沙门岛,能作黄金,有老锻工毕生曾在禁中为捷缎金。”那么此处的毕升与毕昇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他们两人各有所工,一个是印刷高手,一个事缎金能手。名字上有些许差别的两个人会是什么关系?生活在庆历年间的毕昇与生活在祥符年间的毕升有什么渊源?有人根据他们俩生活年代略有差距,以及职业不尽相同断定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而王国维,胡适等学者则认为毕昇和毕升是同一个人。冯汉庸更是用《毕昇活字胶泥为六一泥考》中的详细考证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他所坚持的是,粘土制成的活字在经过大火处理后便成了吸水率接近零的陶活字,它们无法着油墨印刷。而“六一泥”用火烧之后可以着油墨印刷。掌握六一泥的制作方法必须会冶金。因此,冯汉庸否定了毕昇用粘土制活字的说法,而肯定毕昇用六一泥制活字的说法,并且认为毕昇与毕升是同一个人,印刷高手毕昇也深藏冶金这样一门绝活。 毫无疑问,由于史料的欠缺,任何一种说法都会遭到质疑,各种各样新奇的说法不断滋生,也许我们对此会莞尔一笑,也许会熟视无睹。但是对于贡献及其之大的毕昇我们却不能冷眼相待。历史是劳动人民用血汗,用泪水凝结而创造出来的,推动历史文明进程的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就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劳动代表。他的生平也许我们无力去亲近,可他的活字印刷术我们却可以从《梦溪笔谈》中了解清楚。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 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而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是《梦溪笔谈.活版》中的描述,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份复杂艰难的工作,看到是一个执着的锻工,看到的是希望的曙光。术业有专攻,毕昇就上升到了我们常人无法抵达的境界。 没有更多的有依据的史料,再完美的猜测也是无意义的。毕昇是刻字工人,是锻工,是读书人……也许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心底里记住并赞扬这样一位平凡却又独特的人。 (陈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6b3e4d852458fb770b56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