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与重构: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学生信仰中的价值思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缺失与重构: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学生信仰中的价值思考 作者:宿玉,李兴兴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2期 宿 玉,李兴兴 (安徽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着国人的品格特质,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位,造成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空巢”现象严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从当前教学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为学生架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空间、从社会教育机制与环境视角建构个体的人格价值、引导个体价值体系的自我审视并规范其网络行为等具体措施,以期为重构当代高校学生信仰探索出一条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素养;价值观;人格修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4-02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说,文化是人类的遗产的现代呈现,是人类知识的节点在当下社会的再生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对当下社会仍然发挥一系列的影响与作用,这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使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扬善抑恶,真善美相统一;重伦理的价值取向;重知识、信义、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以人为本,强调“君子”人格,崇尚统一,这是超越时代魅力的优秀传统必须具备的。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传统文化如何应验与行走于当下,必当是学者们亟待思考的重要话题。”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信仰问题也必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大学生信仰“空巢” (一)大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缺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下走进大学校门的。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所看的书大多是考试用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人文精神,这是目前大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空白的主要原因。而且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人们的感情、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及塑造。当今大学生大多缺少人文精神,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知识、技能的学习,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让位。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和核心,一直是影响中国汉文化的主体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仁爱、诚信、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上。所谓“仁爱”,即指宽仁慈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道德修养。“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的是处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强调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善、至仁、至诚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指合一于至诚、至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指像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们自觉修行,像“天”一样造福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带有某些传统价值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待人处事真诚、老实,与人团结友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不断滑坡,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或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 (三)个体人格修为意识的淡化。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仍与社会的期望有落差,表现为:第一,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不良以及道德人格不够高尚等。比如大学生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在各个大学可以说随处可见;图书馆书籍和杂志许多被撕页,让需要的人无从借阅。第二,完美主义倾向,人际适应不良,心理人格不够健全。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凸显了大学生的人格缺失,他们毫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当成儿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以求得自身的解脱,这说明大学生人格严重扭曲。第三,信仰危机与政治人格不完备。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不相信科学,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还有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思想影响严重,价值取向明显存在偏坡,且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近几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事件时有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人格修为意识的谈化。 二、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信仰的探索 (一)为学生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空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性人文精神。将中学的政治课具体化为国情教育课,其中一部分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主,并且,可以在中学的历史、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传统文化。当学生进入高校后,通过文史哲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以必修课的方式加以强化。同时,校方可以在非文学类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等强化传统文化的灌输,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生产的重要依托。 (二)从社会教育机制与环境视角建构个体的人格价值。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生教育中,理应广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魅力无穷,能够影响并调整人们价值体系,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这种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紧迫而重要。因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教育教学的现行机制,进行正确的人格修为养成教育,更要注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在保持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积极的观念传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品质。目前,全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整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所以要把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做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 (三)引导个体价值体系的自我审视并规范其网络行为。当下,不少大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而不是社会利益、社会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及社会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因此,在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积极影响的交往对象,促使他们充实和完善自我。当今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注重个人得失,这与市场经济的利己倾向的影响分不开。因此要加强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应与社会团体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最终使大学生的认知回归正轨。数字化时代,学校还要关注虚拟的空间化,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网络作为一张联通多元社会文化的场域空间,给大学生个体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文化营养,但也给学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搭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通过QQ、微信、博客等媒介传播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认知与信仰的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下大学生个体传统文化缺位所导致的信仰缺失,要从启蒙教育入手,要从现在做起,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走出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 〔2〕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3〕王淳.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管窥[J].江苏高教,1995,(05). 〔4〕杨廷文,袁梅.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S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2d1920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