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文章来源: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284。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故事: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故事后,主试向被试提出下述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对于儿童的回答,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是他们证明其立场时所给出的理由。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对72名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测量,并对所得结果在其他国家进行验证。最终,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具体见下表。 表1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征 水平1 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阶段1 服从与惩罚定向 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是依据它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赞成偷窃组:“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去,你就会陷入困境。因为没有花钱去帮助她,你会受到责备。由于妻子的死,将会有一个你和那个药商的调查。” 反对偷窃组:“你不应该偷窃药品,如果你那样做了,你会被抓住并且进监狱,如果你跑掉,(你会受到惊吓)警察不久会追上你。” 向 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慷慨、同情或怜悯。它很象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如果让我看晚上的电影,我现在就做作业。” 阶段2 朴素的快乐主义与工具定 赞成偷窃组:“药商能做他想做的,海因兹也能做他想做的……但是如果他决定冒进监狱的危险去救他的妻子,实际上他正在药商来说也是如此,由他决定他想去做的。” 反对偷窃组:“海因兹正在冒比它本身的价值更多的危险(去拯救他即将死亡的妻子)。” 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冒生命危险;有了它,他能做他想做的。对水平2 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阶段3 好孩子道德 在此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仍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的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犯规则时的意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 赞成偷窃组:“如果你偷了药,没有人会认为你是坏人,但是如果你没偷药,你的家人会认为你是一个无人性的丈夫。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去,你永远不敢直视任何人。” 反对偷窃组:“不仅仅是药商认为你是一个罪犯,其他的任何人也会这样认为的。在你偷了药之后,关于你是如何带给你的家庭及你自己耻辱的,你会有很恶劣的想法;你将不能面对任何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392726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