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智慧社会概念及性质的研究 “十九大”作为智慧社会研究的一个分界点,在“十九大”报告中“智慧社会”概念首次被用来替换“智慧城市”,但由于其自身特征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概念外延的宽泛性,使得当前学术界对于“智慧社会”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未形成一个共识。 起初,虽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往往也会提及“智慧社会”,但从其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他们往往是将“智慧社会”解释成“智慧城市”或是“信息化”概念的一种扩展与深化,并未进行创新。单志广(2018)在他研究中指出“智慧社会”的概念是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智慧城市”;李超民(2019)认为“智慧社会”是将“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 当然,随着学术界的研讨,开始有学者不仅仅将智慧社会作为智慧城市的深化和扩展,他们将目光从智慧城市建设和技术智能层面转向信息技术应用、影响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在 Rochman G P, Odah(2020)的研究中,智慧社会被定义为社会学习、构建和发展知识的能力,为社会本身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人们在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一种状态。它利用所有的资源,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是为了社会本身的福利。TemdeeP,Kamyod C ,Hamed Y(2020)认为智慧社会是一个人类与新兴技术无缝连接的强大社会,智慧社会利用潜在的数字技术、互联设备和通信网络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即利用科技来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王亚玲(2019)在她的研究中也谈到,智慧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她认为智慧社会更加注重利用数字信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参与途径。汪玉凯(2018)则在分析了智慧社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后,认为“智慧社会”是一种高度被感知、高度互联互通、高度数字化,同时被精准计算、高度透明以及高度智能化的社会。 同时,随着学术界关于智慧社会研究的逐步深入后,也认识到智慧社会并不局限于技术和其应用层面,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则是智慧社会与人的互动,以及其在社会形态层面所带来的本质性变革。丁波涛(2019)将智慧社会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放在首位,认为“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服务全体人民”。乔秀全(2020)则在“物媒时代”如何构建智慧社会一文中谈到,智慧社会是一种“所见即所得” 的智慧型社会。 当然,不论是技术应用还是涉及与人的互动以及社会形态的变革,智慧社会其实都没有超脱“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数字社会、网络社会等概念框架,它只是一种最新发展阶段,而不是一种新的社会类型(何明升,2020)。胡佳艳,郑从卓(2020)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智慧社会的形态,他们认为智慧社会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是继农业、工业以及信息社会之后,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形成的。贾开,张会平等人(2019)则认为“智慧社会”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生产为核心带动其他生产领域的社会形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ae01c787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