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宿迁淮红戏叙事 作者:李雷 蔡宝漪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7期 摘要:宿迁淮红戏是在明清小调的基础上,经过民歌、小调等几个发展阶段逐步演变发展而成,又有“百曲”之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宿迁淮红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2007年被列入宿迁市第一批市级名录。目前演唱该戏曲的人少之又少,为了保护和拯救地方非物质文化逝产,笔者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记栽及访传承人、民间艺人,对淮红戏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改变淮红戏民间艺人生存状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宿迁淮红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55-02 宿迁淮红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淮红戏是在明清小调的基础上,经过民歌、小调等几个发展阶段逐步演变而成,它汇集了明、清以来,苏北、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故又有“百曲”之称。2007年,淮红戏被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红戏在表演上以载歌载舞为特色,沿袭了旱船表演的艺术特征,在演出结构上跟其他剧种有区别,并且在民国年间尚无专业艺人,也无半农半艺者,其唱本多据民间故事、传说编撰而成。这些唱本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逼真,语言生动风趣,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闪烁着民间艺术纯朴的光彩。因而淮红戏在宿豫县城乡广为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够了解和演唱淮红戏的艺人越来越少,该戏种已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状况引起了我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深切感受到淮红戏的流失实质上是宿迁市文化精神失落,对此提出若干建议以改变淮红戏民间艺人生存状况。 一、淮红戏的形成与发展 淮红戏源自宿迁当地的“淮红调”演唱,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艺人也相对的稳定下来,淮红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淮红戏最初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坐唱:坐唱要求演唱者能够把多种不同类型的曲牌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表现民间故事的内容;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歌舞形式的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多在节日和庙会中出现,而演唱者多为女艺人,伴奏者多为盲人。在明末清初,淮红戏形成了两大流派,东派以宿城梁邦杰为代表,唱腔以柔为主,悠缓细腻,婉转优美;西派以宿迁双庄乡罗运章为代表,唱腔以刚见长,浑厚朴实,响而不噪。在表演方面,淮红戏已逐渐发展成为戏曲的初级形式,在旱船表演休息间隙,一生一旦上场,对歌对舞,演出《观灯》《算命》《灜叩百子》等多种多样饶有兴趣的小型节目。在伴奏方面,原本伴奏的单一和音量较小已经不能满足节目的需要,加入了能符合节目的乐器,最后淮红戏的乐队确定了主要采用高胡,其它伴奏乐器有二胡、中胡、三弦、扬琴、琵琶,低音多用大提琴,吹管乐常用竹笛、唢呐、笙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c5111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