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艺术美特点

时间:2022-10-02 04:1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诗的艺术美特点



唐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一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唐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直被许多学术界的专家青睐,

甚至如今还有很多人继续创作诗词。究其原因,是唐诗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其中一个十分大的魅力,就是唐诗的艺术美。 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让文字的美丽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而且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派别林立,让优秀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所以,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中国更是被称为诗的国度。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直至唐朝,诗的发展到了一个极其鼎盛的地步,用什么话来形容都不算过分。鲁迅曾言:“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事实上,唐朝300年流传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而且唐诗内容丰富,风格繁多,其中李白,杜甫的诗歌被公认成就最高,是诗歌历史中的两座高峰。

唐诗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所蕴含的艺术美功不可没。那么,唐诗之中的艺术美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我看来,唐诗艺术美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音韵美,另一个是修辞手法的运用。

音韵美,是押韵,节奏,平仄,对仗等诸多因素融合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在韵律上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表现。具体可从押韵,节奏,平仄三个方面来说。

押韵,是唐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要素。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这样的诗读起来,不仅会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还能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感一般可通过停顿来表现,写在诗中就是词语的运用。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二一二如:举头//明月,低头//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 一是“二二二一”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二二一二”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四三”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二二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诗词有了节奏的停顿,就会给人产生抑扬顿挫之感,十分让人愉悦。

除了押韵和节奏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而另外一个方面,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它通过在事物的显隐、虚实、真幻、远近、古今之间建立联系,搭置桥梁,引起人们的联想,达到认识和体验的目的。唐诗中,使用比喻这种修辞也特别多,而且也写得极其传神。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作者以“如急雨”“如私语”、珠“如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水浆迸”“如裂帛”组成一组博喻,不仅写出了乐声轻柔尖细、清脆圆润的变化,也写出了乐声的刚劲有力、宏大惊人的气势,作者所表之意、所抒之情都得到透彻的说明,从而


产生淋漓尽致的表达效果,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经验和无尽遐想,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艺术享受中。

唐诗另一个特点是,没有特定的语法。语序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时态或单复数,甚至可以没有动词谓语。唐是在继承六朝诗歌追求语言形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两个角度使语言诗化、纯化。一方面是将生活中的语言提炼加工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是将散文中的语言变形剪辑改造为一种新的语言,摆脱了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如散文中必不可少的虚字,诸如“之”“乎”“者”“也”等,一律省略掉,使诗的语言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精炼,更富有伸缩性。还有许多作品连动词一并省略掉,纯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如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四句无一动词,故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同时,因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来一种永恒的普遍性质。这种超越语法,超分析的无主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次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

又如用典。用典,又称用事、使事、隶事,是指诗文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历代典籍中的言辞成语来表情达意的创作方法。在杜甫写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中: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引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兮,求其友声。”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而不怒。”三个典故,精雕细琢用暗典,将典故与写实结合,如盐在水,不着痕迹而又回味深长。

唐代是气象恢弘的时代,也造就出群星灿烂、天才辈出的诗坛,因而,唐诗也就有 无限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者去探求其中的真谛。唐诗的艺术美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的奥妙更需要我们日趋深入的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86b34389eb172dec63b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