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黄梅戏的第一次崛起及其原因

时间:2022-10-02 04:1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国初期黄梅戏的第一次崛起及其原因

作者:李瑾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5

要:建国初期,黄梅戏在百废待举的大环境下先声夺人,成为当时戏曲界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黄梅戏本身(剧目,演员,工作人员)以及外部条件(政府政策,文化生态环境)的分析,得出黄梅戏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 关键词:建国初期;黄梅戏;崛起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1 前言

哲学上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物体的发生、发展、衰落都不是孤立的。本文想探讨建国以后黄梅戏的发展与政府政策、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及市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探讨一种艺术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为此,笔者于201022-201031日对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即原安庆市黄梅戏二团)进行了调研。

建国初期,整个中国都因受到战火的洗礼而百废待兴,各项产业重新组牌。黄梅戏在此时先声夺人,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征服了全国的观众,成为当时戏曲界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一) 名剧效应

周恩来总理曾在评价《十五贯》对昆剧作用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出戏救活一个剧。这里,我也想套用一下这句话。如果没有《天仙配》,没有《天仙配》所创造的辉煌。黄梅戏很可能只能是地方戏曲并最终被现代的文化大潮所湮没。

《天仙配》是1955年底摄制完成的,是黄梅戏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55年到1959年,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创造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同时还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1963年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据在台湾地区上映时连映162天,共1930场,共72万观众的纪录。仅台北市的票房就高达840新台币,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港币470万,是该影片收购价的11倍之多,而该剧的收购价已经高出普通影片的价格。台湾民众甚至有连看数十甚至上百场的。可见当时此剧在港台地区受欢迎程度。

此后,又排了《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演出。据二团周主任介绍,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黄梅戏只要演出阵容过得去,剧场的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e7242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