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观后感想学习体会

时间:2022-04-24 09:1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枫桥夜泊》观后感想学习体会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弥漫着浓浓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形成特色鲜明的古典文化的“场”,课堂如同梅香浮动,让身处其中的学生不由为之陶醉、痴迷。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王崧舟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这首诗28个字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上,而是放在从张继以后一千多年来形成的独特的寒山寺文化中进行考量,读出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跟随王崧舟老师夜泊枫桥,走进如梦如幻的历史隧道,在我看来,有五层意境: 第一境:回望历史的钟声

这堂课初始,王老师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涛声依旧》的歌词导入,似乎平淡无奇,但接下来王老师抓住词中的“无眠”,通过找近义词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无眠”,顺势引出清朝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自然地挖掘出“钟声”这个意象,用“钟声”串起了明朝高启《泊枫桥》、宋朝陆游《宿枫桥》中的“钟声”,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寄愁绪于钟声的情思被深刻的挖掘出来,却又那么的平淡自然而不露痕迹,仅此导入的功力之深厚就令人叹






服。

那么,如何从这个导入的设计中有所借鉴呢?记得王老师说过,他对古诗文的把握也并非童子功,而是后天练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小主题研究的方式,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诗人、或是古诗文主题、或是抓住古诗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等,做深度和广度研究,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成为某个小主题方面的专家,教师抓住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理解,引领学生深度把握古诗,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成长,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第二境:读出诗中的自我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越来越淡,对古诗文的诵读也多流于形式,除却古诗文距离现代社会年代久远这个原因,就是学生与古诗文的心理距离太远,也就是学生没有对古诗文产生情感的共鸣,没有真正从古诗文中体验到自我。王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师生配合诵读的方式朗读《枫桥夜泊》,感受诗的节奏和味道,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体验这种属于自我的感受,又让学生对比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的感受,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引向深入,实则引领学生打开了品位中华古典文化的大门。

引领学生找到读诗的独特感受时王老师用了一个独门绝技,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空出来,实际是在教学生心无杂念,人在心无杂念的时候读诗最容易入情入境,也最容易体验诗






的情感,反倒容易使自己萌生想法。 第三境:走入愁眠的情境

在诗中体验到自我之后,相当于走进了古诗的大门,曲径通幽的风景还需要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欣赏,而这恰恰是学习古诗的难点,区区二三十个字,如何能展现出王维的“诗中有画”呢?王老师提起了“愁眠”这条线索,因为愁眠,漫漫长夜诗人必有所见,那缓缓沉下的月亮,那幽暗恍惚的渔火,那江边盘旋飘落的枫叶……无不时刻牵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因为愁眠,夜泊枫桥诗人必有所闻,那沉月落叶中的乌啼,阴森凄凉,那夜半悠远的钟声,震人心弦。学生在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千多年前寒山寺外张继的小船上,无尽的愁绪油然而生。 这一段情境的创设使整堂课进入佳境,没有高新技术的辅助,也没有令人花哨的场景,有的只是诗中的几个意象“沉月”“渔火”“枫叶”“乌啼”“钟声”,以及对这几个意象深入到位的体验,这种抓住关键意象充分发掘视觉、听觉作用的举象方式就是王老师的又一个绝招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97fcd8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