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水墨上里——上里古镇导游词 【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在这方土地之上,在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地带,有两条神秘的道路如两股动脉,把内地和西藏紧紧相连,这就是茶马古道。 多少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就存在着这两条汉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既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传播的文明古道,也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来的艰辛之道。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尤其是与西藏毗邻的四川和云南更是茶叶的主要产区。与这两个地区唇齿相依的西藏,虽然对茶叶十分渴求,却由于酷寒的高原气候,茶叶无法种植,只能依赖于川滇茶叶入藏。在以马匹作为主要动力的年代,中原地区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西藏却盛产良马,这种出产的互补性使汉藏两个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产生了,茶马古道也就在历史的深处呼之欲出。两个民族和两个地区在这种互补式的交往中相互依靠,一直走过了上千年的路程。 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云南普洱茶的产地普洱县出发,经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达西藏的昌都,另一条则由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泸定、康定、巴塘、昌都。两条古道在昌都会合后,再抵波密和拉萨,尔后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和后藏的江孜、亚东、 作为茶马古道北线的起点站,雅安的重要性可用得上举足轻重来形容。正是千年来不绝如缕的这条古老商道催生了雅安的历史与文化,要打量雅安的昨天,离开了“茶马古道”四个字就无从谈起。 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宋代时官府曾在这里设立过“茶马司”,清代更被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尽管历代的志书和土著的口碑津津乐道的总是本地如何给皇帝供奉了何种贡茶,但真正影响深远的历史却写在茶马古道上。今天,当众多的公路和航线从内地直指西藏边地,茶马古道已基本丧失了意义,但茶文化却成为雅安最重要最本质的历史遗传,它就如同这个城市的灵魂,浸入到了城市和人共同书写的记忆之中。 蒙山是雅安境内名山县的一座海拔不到两千米的山峰,却因一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而人所皆知。蒙山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早在 遥远的西汉,山茶祖师吴理真便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被列为贡品,历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时都把它选为专用之物,一直沿袭到1100多年后的清代。 多少年来,茶马古道蜿蜒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间,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贸往来。一千多年来,它将滇川的边茶运往西藏又将雪域高原的马匹及特产运到内地,这条遥远而又艰险的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存在着。 【水墨上里】 我们下高速沿陇西河一路上行约27公里,便可以抵达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的上里。上里 初名“罗绳”,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之意。古“罗绳”建制时,沿陇西河流向沿河每十里建一场,上里即上十里的场镇。一路过来,陇西河沿岸还有中里、下里(今碧峰峡镇)三个乡镇。上里是历史上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1935年红军长征北上路过此地,曾驻扎半年之久,留下了数十幅石刻标语。 “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真实写照。古镇二水环绕,背依天台山,面向田野小丘,四周古树、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发源于上里山的陇西河流经上里镇,流向雅安,注入青衣江,沿河边是山区少有的平坝子,镇外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川西吊脚楼式建筑。上里在白马河与黄茅溪汇入陇西河的地方,平坦而相对宽阔,农业发达适合人类居住,因而大约在清代时候,人口在这里逐渐增加而形成了街市,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经济已很发达,盛产稻米和茶,不仅有成熟的街道、庙宇,还形成了通畅的道路,一些人家靠生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得益于读书、做官,成为了先富起来的大户人家。这些人家购田买地,修建深宅大院,现在我们看散布在上里的仍然在使用的大房子,虽然大多破旧,但是,还能够感受到那些年大户人家当年的气派、能工巧匠的精细。上里镇古时有五家大姓聚居,俗称为“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管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囤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曾经拍操的影视剧有《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上里的主要景点有: 牌坊 古镇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米,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牌坊是因上里韩氏婆媳两代守节,为宣扬“不失身不改嫁,终身孝敬父母公婆”的节孝精神遵诏而建。双节孝牌坊气势恢宏,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古桥 上里四周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荫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代表有: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二仙桥位于镇外黄茅溪上,是单孔最大跨度石拱桥,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二乞丐跃入水中,及刻显出“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在古镇入口,还有两坐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陇西河之上,成了进出上里的交通要道,高桥主要方便进出上里的车辆行人通行,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倒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够成了立交系统,这也成为历史罕见的“立交桥”。 宅院 上里有作工艺精湛的建筑群,最有名气的韩家大院。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鼓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韩廷藩在家乡建的,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又称为“七星抱月”。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非常吸引人。 名泉 白马泉在古镇以北8公里,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雅安市八大风景名胜之一。与济南市的“钓突泉”齐名。泉涌处有一水潭,潭底巨石上镌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平静如镜。潮来时,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顷刻间石刻龙嘴、龙腮处泉水外涌,洞中似抛珠溅玉,呼呼有声。当泉水一节一节下跃,巨石上镌刻的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渐渐传来“啼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7ef873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