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江水伴春流——《春江花月夜》之鉴赏 姓名:王继伟学号:201165002 千百年前,月光皎洁,春红欲落,大江东流,诗人独立。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邂逅大川美景总会有一段佳话诞生,或文字几篇,或图画一幅,艳艳风姿以留后世。千百年前,亦是如此,张若虚于月光下江水前,写下了有孤篇盖盛唐之称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名如其人,如若虚影,仿佛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般,渺远模糊。其人生事迹在历史中记录甚少,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倘若没有《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其人想必也会像江水一般在历史之河中静静东去,始终寂寂无名。 也许是那么一瞬间的顿悟,也许是面对美景满腔情绪的发泄,《春江花月夜》诞生了,如同佛面庞上的一缕微笑,壮美永恒。好的诗是上苍最无私的赐予,贾岛云:“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可见作出好诗难度之大,《春江花月夜》全诗36句,字字珠玑,可谓绝篇,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交融的神作。 《春江花月夜》全诗意像优美,春、江、花、月、夜、人,六者完美交融在一篇中,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起笔便气势万里,仿佛心中万丈豪情如火山爆发不吐不快。一“平”一“生‘,便是一种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气概,细细读来,隽美的景色就如图画一般出现在脑海里,这是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的明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初步思考,诗人畅想,此月是否如同彼月,此月是否如同天下月,作品里的主人公扁舟子的月是否和他心上人的一样呢,情思和同哲思,带上点月光的皎洁,清澈而美好。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多么美好的月下美景,多么美好的世界,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秉承的南朝及隋宫体诗辞藻华美的传统,但是却全无浮华味道,仿佛一股清流,洗涤了红尘杂念。这几句诗人观查视角从下至上,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好像沾染上了月光,就那么绘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月下天堂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作至此,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由时间到空间,由此时到彼时,在时间的无穷面前,一股淡淡的忧愁油然而生,好似夫子川上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多么漫长,人类短短的生命何其渺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政治清明经济平稳的大唐时代的思考,这是衣食无忧的士大夫阶层的思考,这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思考,如屈子《天问》一般高远,却胜在多出了几分情丝悠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诗人的思考终于到达了一个极致,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作为哲思的收尾,仿佛一切的思考就像长江流水一般去了,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这也是中国古诗乃至中国文化的传统,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大片大片的留白给予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无限的时间面前,诗人没有耽于无谓的玄学之道,而是笔锋一转,畅想这天造美景是等待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诗人是否自指我不得而知,唯有悠悠白云一片还有那青枫浦上载不下的许多愁流露了诗人些许失意情绪,这是否又与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有异曲同工之感?羁旅愁 思也好,仕途失意也罢,情绪的渲染就连那春水都带上了些许惆怅的味道。 而这惆怅又是短暂的,它戛然而止,取而代之是一个美丽又悲伤的爱情故事,一个传统的闺怨故事。问题是,这是诗人刻意安排的呢,还是诗写到了这里自然而然诞生的。我想,它是自然诞生的,但又是与上文一脉相承的。在情思的牵引下,诗人自然的想到如此月色共同笼罩着月下之人,但是离家的人却无福和家人一同欣赏这月色,不免是一种遗憾。而这遗憾正是一种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虽然残破,其残破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美,其局部残破与其整体的对比又是一种惊心的美。在诗里,自然景色的完美与人间感情的缺憾两相对比,更让全诗的美以绝对的放大。 自“谁家今夜扁舟子”一句始,闺怨故事主体也慢慢展开。诗人用笔至此,怨而不哀,思而不恨,一切情感的表达都好像因为在月下,显得格外清新美好,这又与南朝闺怨诗浓浓的脂粉气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客游在外的扁舟子是如何思念他的心上人,他遥想远方故乡是否也月光如水,自己亲爱的人是否也在月下徘徊思念,美景相望而不能想闻,这是多么的残酷啊,只能祈愿这月光能一直笼罩着自己心爱的人,给予她心上的温暖。“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诗人的感情又慢慢积蓄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诗中主人公情思之深之苦即使鸿雁都难以寄托,只有在梦中方能一解。然而梦中时光短短,一晃而过。梦醒之后,依然有情难以相见,有景难以共赏,多么孤寂,多么失落。 最终,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终结束,而这又回到了中国伟大的传统上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发出了疑问几人乘月几人归,却不见回答,只有月下江树的绝美景色,好像奥斯卡的经典电影,总不给你最后的答案,只留下永隽唯美的镜头让你久久痴迷留恋思考。 诗与景的关系,复杂难辨,是景更美诞生了诗,还是诗更美,增了景的颜色,谁也说不清。但至少在《春江花月夜》里,我看到了原来诗可以远远美于现实景色,文字可以远远美于单纯视觉,这是张若虚的胜利,这是盛唐时代少年气象的胜利,是诗的胜利,更是美的胜利。即使时光荏茬,沧桑变幻,这不朽的诗篇依旧会是头上皎皎明月照耀无穷己的世世代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bf003d87c24028915fc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