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摘要:唐诗的巅峰之作《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全唐”之盛誉,全诗优美空灵,意蕴深远,感人至深且耐人寻味。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储,赏析这优美的诗篇,写下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人生 哲理 优美 情思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的江面浪潮涌动,流动的江水一直延伸到宽广的大海。明亮皎洁的圆月从水天相接处缓缓出现,洒着明净的银辉,江面上流光澹澹,波倾千里。江流蜿蜒绕过片片春花繁茂的芳洲,如水的月光倾洒在花林里,月下的花朵莹洁如雪珠。细白的沙汀仿佛融入了这如霜的月色中,隐隐约约看不分明。在这静谧空灵的夜晚,只有那皎皎明月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俯瞰人间。江上之月番番照临人寰,不知春天有月来自何处?又是谁在这江畔初望这出尘之月?人月的际遇又始于何时?人生如蜉蝣介子,沧海桑田,世代更迭,“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唯有这江月永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明月不知送走多少世代的过客,见证过多少人间事,仍在这江上照临,只见那江水依旧不变永恒地缓缓向前流淌。 远行的游子像那白云一样在远方飘荡,独留思妇在青枫浦上不胜烦愁。那离家的人啊,今夜又流落到了何方?思妇对着那明月光光的妆台,不能成寐,想要和帘卷去月光,而月光依然撩人情思;意欲捣练,月光却也是如影随形,像那无法排遣的惆怅哀思。同望天上那轮明月,却毫无对方音讯,只盼月光能为人传递那相思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离群的的鸿雁振翅高飞,怎么也飞不出这万里月光,鱼儿跃出水面漾起圈圈银色的波纹。春天将要过去,那远游的人还未归家,互相思恋的人啊,只能在梦里相见。花落春老,海雾蒸腾,隐没斜月,而相隔天南海北的人不知凡几。落月余晖落在江树之间如离人的情思摇坠,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含情。 此诗作年不详,“春江花月夜”乃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词·吴声歌曲》。相传创自陈后主,隋炀帝亦有此题诗。此诗题材虽为游子思妇之传统主题,但已摆脱宫题诗籓篱,予旧题以新意。全诗以流动多姿的春江花月夜景色为背景,表达对人生、宇宙奥秘的哲学探求,抒写游子思妇望月怀人的缠绵之情。景色清丽明净,感情真挚感人,意境含蓄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美。前人誉之为“以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作者用细腻的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了春季江畔月夜的美景,然后由月引申到人生哲学的高度上,思考着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问题,即本体和生死的问题。张若虚将这一沉思放到宇宙茫茫的辽阔背景上,放到春江花月夜的无限迷人的景色中,使这问题一提出来,更来的气势恢宏,更令人困惑也更令人神往。 就像像磅礴奔腾的长江源头却只是雪山上积雪融化的水滴聚集起来的一样,这首诗没有用石1 破天惊的提问式开篇,而是从春江花月夜的绮丽壮阔的景象道起。月圆之夜,春潮涌动,清辉似练,水光滟滟,展现了一个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的世界,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如此光明洞彻的环境,让人忘掉日常的琐屑烦恼,超越自我,而意欲探究人生之奥秘。苏轼说:“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诗人有一颗敏感善于感受美发现美的心,并且用神来之笔,行云流水地记录下来。“何处春江无月明?”而《春江花月夜》千古只此一首。浅薄之人如何能体会这美景,产生这深沉感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在这苍茫的宇宙中,人,又算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是非成败转头空”,世间之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所为之奋斗的又有什么意义?百年之后,什么都只不过是一抔黄土!历史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挡不住时间的步伐,世间种种如同梦幻,人生能几何?“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开阔,月色清寒,总易让人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始终萦绕于心的愀然孤独之感。羡长江之无穷欲抱明月而长终!然终不可得。幸而有苏子宽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得此清风明月之佳景,又何叹人生短暂之须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通过“人”见“月”,“月”照“人”,反复回文的句式造成抒情味极浓的咏叹,令人回肠荡气。 诗的后半部分咏叹回味着人世间最普遍最持久的见难恒别的苦恼。生离死别,一向并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在此清风浦口,见一白云去远,引起离别的联想,引出游子思妇之别情。月华遍布九州,相隔千里的游子思妇同时仰望同一轮圆月却没有半点对方的音讯,那满心的愁思如皎皎月光推不去躲不开,只希望这月光能将这蒹葭之思托给对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游子思妇的孤寂,“无限路”强化了游子思妇的情思,明月照不尽那离别路,不知相聚是何时。末句谓落月余辉摇落在江树之间,象征离人情思摇荡,“因落月而念归路之遥”,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含情。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南宋吴语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诗歌的形象概括能力很强,以月升为起,以月落为结,这春江花月夜就是人生的缩影。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李泽厚曰: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深邃幽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情思摇曳,不愧是有着“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初唐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2016.5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d19c7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