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杨春时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1 【摘 要】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总页数】8页(P17-24) 【作 者】杨春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O 【相关文献】 1.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李泽厚哲学的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 [J], 吕佳翼 2.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兼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引领 [J], 廉永杰;周家荣 3.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关于河流的主体性及其内在价值 [J], 李映红;季玉群 4.以人为本: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兼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引领 [J], 周家荣 5.主体性·主体间性·后主体性——当代中国美学的三元结构 [J], 苏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5bb395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