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作小集团加以处理。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 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 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所谓“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时间一长,这些被轻视的群体就很容易形成与班级相冲突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经常违反班级纪律,不听老师的话,无理取闹,逃避班集体的活动,甚至破坏班级,这类学生群体极易与成绩好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对立敌对的局面,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严重的冲击,造成不良的班级氛围。不良的氛围又会导致更多的“两极分化”的群体对立形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局面对班级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样的冲突型群体,教师要不让他们过于甚密,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班集体的活动中,促进全体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帮助这些群体与优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建设优秀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班风的建设又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及管理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笔者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能否达到要求的前提条件。 2. 多方面配合,加强群体的交流和合作 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于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他们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每位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内部的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内部而言,应引导学生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鼓励的部落,彼此之间互补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在平常的班级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通过各种突进促进学生群体之间参与正常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安排优势群体中学生与弱势群体中学生自由选择与组合结成帮扶对子。其效果会优于老师的“拉郎配”。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从不同群体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要让被人冷落、一起的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真情,而不致自暴自弃。那便是“志趣相投”与“共同进步”的一致型群体,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既让更多的同学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又能促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不断壮大,还可以在他们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对优势群体取得的成绩,奖励表扬应恰如其分,固步自封。对于弱势群体,千万不要总拿他们去与那些“明星”相比,而迫使他们离班集体越来越远,更不能号召其他同学“不要与某人交友”、“避开某同学”、“不要总与某同学在一起”等等。因为他们或许才是最需要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帮助的群体。如果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只会把他们从“偏移型”推向“冲突型”的深渊。后果不堪设想。有经验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总是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合作与交流,如:“我的爱好”、“我的性格”、“理解万岁”、“世界需要热心肠”等主题班会、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班级合力,避免产生消极狭隘的“群体意识”。 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优势不会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书,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的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的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些冲突,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之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层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如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6] 五、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成长的影响 在社会学上,一半认为参照群体具有的两项重要功能:比较功能和规范功能。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因此对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无论是班级组织,还是其中的学生来说都具有特殊影响力。鉴于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具有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主要集中通过阐述小学生同辈群体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139e32ee06eff9aef807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