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执教者 陆会销 有人说作家史铁生是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健康的人生。读罢《秋天的怀念》,我的心里确实久久不能平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我们并不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方式去理解课文,只要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就给了我这样的启发。 “有人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有人说秋天是落叶归根的季节,走过希望,走过热烈,秋天是迈向凄凉的季节??”这是一个学生在写《秋天》一文中写到的。可见对于秋天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 一、多角度理解文章的题目。 在揭示课题《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谁在怀念?怀念什么?文章的题目只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秋天,这一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就这一问题,大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大多数同学在初读了课文之后认为是作者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其中还包含了母亲在秋天怀念儿子健康时候的快乐生活,文章第三自然段对此有所描写;还有同学认为母亲还很怀念自己养过的花,文中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还有母亲多次哀求我陪她去北海看花,也能说明这一点。我觉得他们的理解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他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来说明自己对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的理解,这无疑是一种较高水平阅读能力的表现。 二、多角度理解文中写到的“菊花”。 对于“秋天”和“菊花”这两个特定的对象在文中多处出现,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几个老师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作者最开始提到的花并不是菊花。母亲总是这么说:“北海的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里的花并非菊花,也不是秋天的花,而是春天的花。而作者这里并没有表明季节,也许是不想突出这个令自己“暴怒无常”的季节,亦或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秋天”,毕竟那是一个令自己伤心、鼓舞和难以忘怀的季节。作者仅仅用“北归的雁阵”很隐蔽地向读者表明了当时的季节是春天。 学生并没有细读到这一点,主要还是从课题出发,更多的是注意到了“菊花”,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明学生读书不仔细,相反作者可能也只希望我们读到这一步。《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多次提到了菊花,这是秋天的花朵。同学们认为:秋天本身就是落叶归根的季节,同时秋天也有很多节日,是家人团聚的季节。而作者的母亲却是在这个季节去世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写给母亲的一篇祭文。 文中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这里也没有说是菊花。而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却在菊花上——“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认为这里是假物思人,作者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到北海看菊花是母亲临终前对自己的最后一个请求,当时“母亲那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而且一直以来“她总是这么说”,而“我”却一直没有满足她的愿望,直至她离开人世。 秋天是让作者怀念的季节,在那个季节母亲离开了儿子,也同样是这个季节,儿子在妹妹的陪同下看了北海的菊花,所以,“秋天的怀念”是在秋天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三、多角度理解人物内心。 文章的主人翁有两个:一个是作者,一个便是作者的母亲。作者因为双腿瘫痪而经常暴怒无常,母亲为了能让儿子好好儿活,而忍受自身的病痛细心鼓励儿子。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认为母亲是一个坚强又细心的人。她坚强是因为自己和儿子都有病,可她还能鼓励儿子。她细心从文中的三个“悄悄地”表现出来。 还有学生认为母亲其实很痛苦,因为她常常悄悄地出去流眼泪,我觉得这种看法也是很正确,在那样的情况下,心理又怎么会不痛苦呢? 还有学生认为母亲很热爱生命,这一点有同学认为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这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综合上面这些,我觉得一个有血有肉的母亲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一个人拆开来分析和理解,其实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反而更加的完整和贴切。 文中对作者的描写少于对母亲的描写,作者写自己的暴怒无常以及后来理解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可以说更加反衬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有的同学认为,作者正是受了母亲的鼓励和教导,才能坚强的活下来并最终成为优秀的作家。 课后我鼓励学生继续选读史铁生的文章,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能量,他们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再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文章变得更加饱满,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感情深沉,人物的感情融于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之中,学生通过细细品味理解了伟大的母亲,也了解了作者“秋天的怀念”。篇二:语文s版五年级上《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安福寺小学 薛珊珊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七年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地读了这篇文章,每一次读到最后都是泪流满面。母亲的呵护、母亲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多感人啊!所以,我想要孩子们好好地读、好好地感受,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悟该如何“好好儿活”。把“好好儿活”的信念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自己的动力和方向。 一、体会母亲的“忍”,感悟“好好儿活”。 这堂课,我以“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作为主线。让孩子们在一个长久地追寻和思索之后,突然明白了母爱和生命的那种永恒的意义,获得那种充溢全身心“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感悟”。 感受母亲的“好好活!”——史铁生的母亲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也是“忍得最苦的母亲”,对于这样一位慈爱、伟大的母亲,和孩子们一起用整个心去感悟文章的“扑”、“抓”、“忍”、“挡”和三个“悄悄”的内涵——母亲的爱是那么地小心翼翼,那么地执着、坚定和勇敢,又是那么地用心良苦。就这样,一位“上帝也不忍看她再受苦,就召她回去了!”的母亲悄悄地离去了,却分明在孩子们心里撒满了“母爱”的圣洁。当孩子们找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忍”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情读时,分明就理解了母亲,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二、抓重点词句,悟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母亲央求“我”看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45d7cab7360b4c2f3f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