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教师:国庆节期间很多人都外出旅游了。王叔叔和李叔叔也去旅游了,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但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不一样的,请看: 出示信息表: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从提供的信息来看,他们去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不是)根据提供的信息,王叔叔坐旅游大巴,速度为78千米/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的路呢?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78×12。 教师: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王叔叔乘坐的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估算后(一般会估成80×10),请其说说为什么这样估?(估成整十数,而且这里正好是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比较接近准确答案。) 教师:如果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怎样算?(笔算)请试着算算看吧?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重点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基本算法的探究 呈现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李叔叔乘火车又行了多少千米呢?如何算? 引导学生先列出算式:145×12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已经有了,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李叔叔乘坐火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根据学生的估算情况(一般会估成150×10),请其说说这样估得的结果会怎样?(同样是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结果比较接近准确数。) 教师:同样,我们想具体知道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该怎么算?请你笔算出结果吧。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选择典型算法请相关学生板演。然后,请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算理。在学生说明过程中(如下图),教师以多媒体配合演示,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理解:要算12个小时行的路程,可先计算2个小时行的路程,然后再算10个小时行的路程,最后再将两部分加起来。 对于结果有错的情况,先不急于否定,而是同样让学生说明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一是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差距是否大?如果比较大,那说明结果肯定有问题;二是通过验算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来进行验算。) (设计意图:以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来进行旧知的复习与新知的引入。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讲清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然后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中,以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期间关注估算及验算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计算方法应该视需要而用。) 2.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计算下面各题。 p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为后续讨论提供素材。主要选择三种素材:一是正确的,二是算法错误的,三是算法正确、答案错误的。 (设计意图:本练习环节主要有三个任务需要完成:一是巩固计算方法,即通过计算对例题中讨论得出的算法进行巩固;二是抓住算法错误讨论原因;三是引导学生对那些算法正确,但结果错误的答案进行验算。)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第1题: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 ①2×5 ②20×5 ③200×5 ④200×50 第2题:下面第( )个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①209×15 ②209×52 ③325×52 ④152×5 第3题: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 ①3825 ②8020 ③8075 ④46325 425×219= ( ) ①93075 ②68000 ③46325 ④80000 (设计意图:第2、3两组练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乘法运算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o) 三、课堂总结(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465fb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