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中思维的多样性 ——教学随笔 小学中段的孩子由于年小,识字少,理解能力较差,加上缺乏生活经验,在解题时难免出现问题。面对同学们经常出现的错误,我们总是喜欢批评孩子“粗心”、“不用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自认为是自己脑子笨,再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解决问题历来就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让同学们准确分析数学信息,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一次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我有了些许感悟。 在四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种读物,每页大约有50个字,一本读物有97页,2本这样的读物大约有多少个字?”。在同学们初读两遍题后,我让同学们勾出题中的数,并说一说各数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大约5分钟后,同学们的答案出炉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和我预设中的差了很远。仔细看过几个同学的答案之后,我发现同学们根本没有理解到几个数之间的联系,怎样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数的含义,准确分析关系进行解答?思索片刻,我抽出一个同学的答案,将他的算式(97+50)+(97+50)板书在黑板上,邀请其他同学去猜猜他的想法。于是,教室里出现了些许质疑的声音,有的同学说“老师,题上只有一个97,一个50他用了两个”,有的同学说“老师,该用(97+50)×2”也有的同学不知道究竟谁对谁错,于是保持沉默。面对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再一次读题目,勾出问题。帮助同学们再一次去理清思路,这样,在我一步一步引导下,同学们逐渐明白,“两本就有两个97+50,所以有(97+50)+(97+50)”“(97+50)×2”他们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两种做法都可以。 通过这次练习,再次让我感受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迫在眉睫。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说、读”的训练,要反复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读题习惯,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堂上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让他们摆脱对老师的过分依赖,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自觉身体、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我们不懈努力,长期坚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4abd3c52d380eb62946d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