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2)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五分钟 一、疑问引导,推出课文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 是它的曲牌名,“ 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两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 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 二、初步赏析 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具体说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三、精读细读 1.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的树上缠绕着干枯的藤蔓,黄昏时的乌鸦在空中哀鸣盘旋。 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些各自独立的意象,将它们糅合在一起,突出它们的“枯”“老”"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 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桥边的人家正有缕缕炊烟飘出。 这样的画面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像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3.小桥/流水/人家 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 别致的小桥,水桥边的人家正有缕缕炊烟飘出。 这样的画面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像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4.古道/西风/瘦马 描述第三句诗中的景致。 萧瑟凛冽的秋风从身侧吹过掀起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瘦弱的老马蹒跚在羊肠古道上。 这一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与"小桥流水人家”的对比,侧面烘托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苦寂寞。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还是在写景么?抒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漂泊的游子渴望归家的心情也愈发强烈,但此刻自己却远离亲友,独自流浪在他乡。 四、情感分析 1.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2.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诗齐背一遍。 五、课堂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都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藤蔓,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二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第三局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故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581a1f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