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书 愤

时间:2022-11-24 00:1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写作背景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全家就因金兵南侵而南下逃难,9岁时才返乡定居。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陆游18岁时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爱国教育青年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会稽石帆别业时所作。陆游当时已年过六十,已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他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陆游的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心中郁愤之情也。 2赏析点拨

全诗紧扣住一个“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了壮志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悲愤却不感伤颓废。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时世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诗人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后来多次向朝廷进言北伐,并积极参与到北伐的策划当中,这终为朝廷所不容。他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虽然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却没有消减。

颔联写诗人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的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的战斗。诗人采用列锦手法,两句连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诗人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的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是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诗人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时,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颈联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已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诗人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化为郁愤。

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出师一表真名世”,名满天下,“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的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泻于这无奈了。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第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第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第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理解性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愤》中,诗人慨叹自己年少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愤》中,描写诗人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愤》中,诗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艰”指诗人的抗金复国之路无比艰难,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 B.颔联用典,写辉煌的战斗生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气如山”的英雄气魄。 C.后两联,诗人以历史人物自喻,既可见其大志,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委婉。 D.本诗紧扣“愤”字叙叹,情绪有起有伏,基调苍凉沉郁,有着感人的力量。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空”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13c8ea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