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时间:2022-05-30 23:01: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 谷雪雅 简要说明:

《桃花源记》是一篇千古美文,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却流传1500年,至今仍传唱不衰。

初读《桃花源记》,我们惊讶于桃花源的神秘。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太守的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的探寻未果继而病终,无不渲染着桃花源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再读《桃花源记》,我们赞叹于桃花源中如诗如画的风景之美,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成片盛开的桃林,交错相通的田间小路,热情相邀的村民,俨然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景。

细读《桃花源记》,我们憧憬于桃源式的生活,又不禁叹息这种理想生活的追寻之不易。古往今来,我们每人都一直在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追求诗意的人生、美好的精神家园,但理想之为理想的距离感又让我们不得不饱尝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痛苦和迷茫。

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我主要从文言实词的积累和文章的言语立意两方面入手。八年级上的学生,他们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还不长,习得掌握文言实词的方法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是我教学的坚持。它又是陶渊明的散文名篇,内容思想情感的感受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节课,我力求以绝境一词的解读为线索追寻心中的桃花源,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感悟陶渊明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认真研读课文,以绝境一词为突破口了解桃源特点。 3、精心深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桃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日,缘溪而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竟然得入一奇境,美其名曰——“花源(世外桃源)。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渔人的脚步,寻幽探秘,一览胜景。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三、研读课文

1.搜索信息:

世人称之为桃源,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称这个地方为什么呢? 【绝境】 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板书:隔绝之境)

问题:文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学习方式:独立阅读,思考搜索


预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字表现渔人发现桃林之意外,充满神秘奇幻的惊喜。突出神秘隔绝,怎么读?突出意外惊喜,怎么读?叹词助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发现过程之曲折,进入道路之迂回。读法指导,朗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妻子、绝境,古今异义解释,文中还有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联系学案:鲜美,无论,交通,不足——实词积累方法一:课内迁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今异义。乃,竟然;本段首句:见渔人,乃大惊乃字同义,也表示与世隔绝之意。)(此句最为关键,可以讲古今异义、同义词句等词法课内迁移归类的方法,还可以指导朗读:)

3.【绝境】绝( )之境(板书)

问题:渔人的偶遇,让这个沉睡了500年的绝美之境在世人面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桃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细读课文23段,说一说,桃源,绝( )之境也。 学习方式:独立阅读,思考搜索——同桌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绝美之境、绝静之境、绝朴之境······(由学生根据文句填词,然后说明依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屋舍,便舍船,读音明确,点出实词积累方法之二以义定音。由幽暗狭窄突然开阔明亮而带来的心旷神怡的愉悦感,如何表现?极目远望,目不暇接;侧耳细听,宁静悠远,可与鸡鸣狗叫比较表达效果,突出字的理解。悠然神往,朗读)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意思理解,文中带字词语归类;怡然自乐,快乐之态想象:你觉得怎样的图景才引发渔人这样的感叹; 外人的理解,联系课文中另外两个外人,此处应为世外之人,有远离尘俗,陶然世外之感;向往陶醉之态,朗读)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引导学生品味副词的表现力:便”—面对陌生人,不设防,不猜疑;”—邻里和睦,相处融洽;各复”—殷勤好客。还可以比较这个句子省略成分补足前后的表达效果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后彼此分明,似有隔阂。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意为不值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吩咐?

(与莫为外人道比较朗读,讨论两句表达效果的不同,感受桃源人淳朴善良的人情味。想象送别情景,演读此句。)

以上句子连读,读出悠然神往之态。 4.【绝境】绝无之境

桃源绝美,令人神往。更何况是在东晋那样的乱世。可陶渊明却告诉我们——“后遂无问津者,为什么? ——因为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兴师动众,计划周密,却终究无果。联系开头渔人进入桃源的遭遇感受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于是人们不再相信尘世间会有这样一处乐土,放弃了追寻探求,从此无望地挣扎于现实的泥淖之中。(读末句,读出感叹惋惜之感。)

.陶渊明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世上不可能出现的绝境(板书:绝无之境) ——寄托他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通往理想的到底在哪里呢?回望课文,我们会发现一个终于到达了理想境地的人——渔人,他是怎样到达的呢

——引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注意”“”“三字,理想在心中,有缘可得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8a4ac469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