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习题答案uint 5

时间:2022-05-27 16:17: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5 货币政策目标

1. 简要解释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及其三个层次。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监测、关注或盯住的对象,一般概括为由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所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意欲实现的最终结果;中间目标是连接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操作目标和其意欲实现的最终目标之间的一个“桥梁”“中介”。操作目标是指既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间目标紧密联系的经济金融指标。



2. 简要说明货币政策不同层次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货币政策三个不同层次目标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1)定义范畴不同。最终目标一般体现为宏观层面总量指标的长期稳定与持续优化。而中间目标与操作目标所使用的经济金融指标的定义范畴次第减小、时间跨度依次缩短,常体现为局部经济指标在中短期内的稳定;2)可控性不同。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经济金融变量。由于传导过程较长,各种干扰因素显著增多,中央银行对中间目标的控制程度下降。最终目标的可控性最低,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先以操作目标为起点和抓手,再以中间目标为支点和指示器,步步为营地接近和实现最终目标;3经济效应不同。根据定义范畴的大小,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偏离预设路径所带来的负面经济效应依次增强。 而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在于: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形成了中央银行用于实现其最终目标的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可以确保中央银行的相关政策操作按照预期的、可控的、可监测的路径到达最终目标,并且内涵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纠偏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从政策操作到最终目标实现之间由于漫长的传导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偏差。

3. 简要阐述货币政策的四个常见最终目标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答:货币政策的四个常见最终目标包括:1)物价稳定,指市场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显著或急剧的波动;2经济增长,指一国的现实生产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保持快速而合理的增长;3充分就业,即所有生产要素都处于被充分利用的状态;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总支出和总收入基本保持平衡,既没有大的顺差,也没有大的逆差。

最终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总体上具有同向变动的特征;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前者可以为后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后者能为前者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任何一个指标偏离均衡状态都会通过汇率渠道引发另一个指标的波动。

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若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就业)增长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提振总需求,但总需求的上升会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当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时,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逆差与经济增长疲软并存时,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5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贸易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货币政策也面临两难抉择。






4. 简要说明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选择的四个基本标准。

答:选择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基本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相关性。指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都要分别与自身前后两个层次的目标(工具)紧密相连,最好是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以确保整个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清晰明确。 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变动,能够比较有效地影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变动。

3)可测性。指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能够在统计和数量上有比较清晰明确的定义,以便于中央银行能够准确收集到相关数据和进行定量评估。

4)稳定性。指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在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比较稳定地发挥其中间传导功能。

5.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相关变量是否合适作为货币政策中间(操作)目标。 :以基础货币为例,说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1)可测性强。基础货币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体现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数据简单易得;2)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并且有多种具体的调控方式,如现钞发行或收回、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等;3)相关性强。根据货币创造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给量;4稳定性差。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需要经过货币乘数的转化,而货币乘数的不稳定(以及不被中央银行控制)自然会对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6. 简要解释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关注以及如何看待资产价格泡沫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社会各界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学界形成的新共识是“将金融稳定的目标主要分配给宏观审慎政策,但货币政策也应该继续关注金融稳定状况”。但对于“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这一问题尚未得出一致结论。

大多数的中央银行和理论研究者仍主张传统的货币政策思维应基本维持不变,继续遵循“杰克逊霍尔共识”。在他们看来,在一个完全竞争且具有健全监管制度的资本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动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变动,而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是不需要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的。此外,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很难在事前准确识别资产价格的变动究竟是由基本面还是非基本面的因素引起的,同时中央银行很难做到刺破泡沫而不影响经济基本面,因此,货币政策可以“关注”但不是“盯住”资产价格泡沫。

7. 简要阐述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取向。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经历了以下历史演变:11979拨改贷政策实施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调控开始萌芽;21984-1995年间,确立了发展经济、稳定货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3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41998年,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信贷规模管理,重启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标志着以基础货币和银行存款准备金为操作目标、以广义货币供给量为中间目标、以维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初步形成;52003年,重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继续沿用货


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通胀控制为核心的多目标制,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具有“量价指标并用”的混合型特征。根据中国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内可预期的经济社会和金融发展趋势,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未来取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巩固物价稳定这一核心目标的基础上,逐渐从多目标制转向以单一目标为主; 2)渐进有序地转向价格型的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体系;

3)在“双支柱”政策框架下,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分工协作,同时实现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fbde25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