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的冷漠 读书报告 读后感

时间:2022-04-09 03:23: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夺命的冷漠》读书报告



《夺命的冷漠》是三一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伯烈特和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G·艾辛以Marshall Jevons为笔名共同创作的推理小说。Marshall Jevons这个笔名,是由两位知名经济学家的名字拼成的。他们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现经济学的基础,和威廉·杰文斯——边际效用理论之父。这本书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多出自这两位学者的贡献。作者以Marshall Jevons为笔名,既暗示了这本书含有经济学理论,也表达了他们对前辈的深深敬意。

此书讲的是一位经济学家在剑桥经历并侦破的一桩奇案。主人公到剑桥帮助基金会协商购买马歇尔故居的事宜,到达后,先是同行的企业家遭到突然袭击,险些丧命,接着同样有购买意向的学院院长遭到谋杀,这也就使贝列尔庄园失而复得。主人公斯皮尔曼教授带着疑问参与调查,不断寻找线索,经济学原理抽丝剥茧,解开谜团。但真相即将水落石出之时,有最大可能的犯罪嫌疑人——憎恨院长的戏剧女演员也被杀害。这使破案再度陷入困境。人公继续搜集信息,心细如发地推敲嫌疑人的言行,与真凶斗智斗勇,最终将真相公之于众。这本书不但有普通推理小说的悬疑和惊险元素,还有对一些经济学原理,边际效用理论的解释和应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原本看似乏味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魅力。

此书总体采用顺叙,章节内部有补叙,比如《墓园惊魂》一节中,提到“像是枯枝突然折断的一声脆响”,以及主人公即将被活埋的惊险情节,到后面才补叙斯蒂夫是怎样接受了斯皮尔曼教授的邀请,协助他抓住真凶,并解释了是他不小心发出声音,一直在暗处保护主人公。这种书面表达的处理方式既简明易懂,又能在关键情节设下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张弛结合的心情中置身主人公的离奇经历,忘记了时间。

书中有两个情节令我难忘。6《哈特的藏书》中,哈特故意把一部分重复的书拿到里面,使每种书在外面的书架上只有一本,书中主人公这样分析:“把这些书藏起来是为了让书显得更稀有,才可以买到更好的价钱;等到卖出一本书后,经过相当的一段时间再从私藏的存货中拿出同样的书补上去。”这使我想起经原课上学的资源的稀缺性。教材中提到为什么水便宜而钻石昂贵。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用边际决策的理论分析,是因为“一个人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边际利益又决定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但主人公的分析激起了我的一些有关思考。钻石更稀缺,增加一单位钻石的边际利益很大,人们愿意为钻石付更高的价格,就卖方而言,钻石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由此提炼出: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小说中也正是这样,第一本书卖了100英镑,第二本则卖了105英镑。

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情节,是第13章《重游剑河》中“霍布森的选择”。霍布森开马场赚了很多钱不是因运气好,而是他充分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心理——租马时不顾马匹状态随心所欲地骑,并通过特定机制尽可能减少这种心理对马的伤害。这点让我感受到良好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拜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不足和需要充分说明的地方。第26章《斯皮尔曼教授的教授》中,主人公在揭秘时说:“分析问题的关键之处不是仔细考察动机——警方常常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错,而是仔细剖析利弊得失。我认为此点有待推敲。首先说明,剖析得失在此案中是一条捷径,但不代表在其他情况也适用。经济学领域最基本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不是在任何情况都会做出理性选择。剖析得失来推测凶手的前提是:凶手是理性的,杀人可以使他获得巨大利益。可是现实中凶手往往在非理性情况下犯罪。所以,警方考察动机的方法虽不是捷径,却是破案的一般方法,警方的思路并没有错,只是需花费更多时间排除嫌疑人。除此之外,我认为作者应补充一些主人公诱导凶手到


墓地的情节,书里关于伪造便条一事的叙述有些单薄,逻辑也让人难以理解。费恩难道不想想为什么玛丽·马歇尔要把当时一文不值的股票放进丈夫的墓地里?教授引君入瓮的借口似乎有些拙劣。还有第6章《蛋头先生定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外国读者对那首童谣不了解会造成对定理的不理解,希望译者可以加一些有关注释。

《夺命的冷漠》让我在阅读的轻松愉快中,在破案的紧张刺激中,认识经济学原理。并不是平淡粗浅,而是奇妙有趣;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贴近现实。它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使人增长智慧,使人更好地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5acea8284ac850ad0242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