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胜利》读书报告-读后感

时间:2023-05-02 08:2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的胜利》读书报告



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待城市问题。他认识到了集聚对创新的巨大作用,看到了贫民窟的潜在价值,有些想法很有启发性。本书的作者格莱泽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时也是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书中有大量案例,他分析了美国及世界各不同类型和发展轨迹的城市的前世今生。

在西方较为富裕的国家,城市已经度过了工业化时代喧嚣嘈杂的末期,现在变得更加富裕、健康和迷人。在较为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城市正在急剧地扩张,因为城市的人口密度为人们从贫困走向繁荣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途径。

全书列举的第一个案例就是纽约,主要是因为可以从纽约的发展历程中看到很多其它市兴衰的范例:

奠基于全球化时代的早期,荷兰西印度公司的一个前方基地,是一个贸易村落。从事贸易的荷兰定居者聚集在一起,接近性使得商品和思想的交流更加方便,而且这个小镇的保护墙(华尔街)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18 世纪,超越波士顿成为英国殖民地最重要的港口,承担向南方(生产蔗糖和烟草)运输小麦和面粉的任务。

19 世纪,运输技术的进步(更大的轮船)成为人口激增的部分原因。以港口为依托的制造业成为主要产业:糖、服装和出版Harpers 是靠出版一本盗版的英国小说而开始发财)

20 世纪,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距离消失,制造业转向中国。后半期,金融业、服装设计等知识、创意产业成为新的核心。

通览全书,就会发现城市的起源往往是从贸易和航运枢纽开始的。由于运输成本以及交易与生俱来的对接近性的要求,城市成为了社会集聚的中心。而当人群变大之后,随之而来的思想和创意交流逐步成为城市发展在后工业时代的推手。 20 世纪后半期,从工业和商品贸易转向服务、技术和创意产业的城市得以长期保持繁荣。即便缺乏辉煌的贸易史,新兴的城市如印度的班加罗尔或美国的硅谷也能由于能向市场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而获得快速崛起的机会。



与之相反,底特律就是一个未能在后工业时代成功转型的例子。1950 - 2008 年间,底特律的人口下降了 100 万以上,占其人口总量的 58%工业城市衰落的原因在于它们丧失了城市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古老的商业城市的优势在于技术、小型企业以及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工业城市不同于这些古老的商业城市或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城市:它们有大量的工厂,雇佣着成千上万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除了向世界各地大量提供廉价和相同的产品之外,这些工厂自给自足,独立于外面的世界。



理解底特律的历史不仅仅限于理解它自身的兴衰。这座城市作为汽车工业的中心,重塑了美国和全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方向。在福特用流水线的方法使得汽车可以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后,工厂转向郊区。轿车也使得美国人能够到偏远的郊区去居住,卡车可以使工厂搬迁到远离铁路线的地方。1890 年至今,铁路运输每吨每英里的实际成本从 20 美分下降到了 2 美分,因此,工厂是否靠近一个交通枢纽变得无关紧要。从步行改为开车带来了 40 倍的占用面积的增加,导致办公面积增加一倍(办公空间 + 停车位)。汽车导致人们修建大量新的低密度的生活空间。城市出现了平面拓展和郊区化的趋势。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貌似不可理喻的反常规的观点:“如果你热爱自然,


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城市是造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而此书却呐喊出人们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才会带来更大的环境问题。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第八章“田园的梦想”这一节,回归自然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生活品质的途径,尤其是长居于城市中的人会更渴望亲近自然,但是,我们在冠冕堂皇得享受自然与自然亲近的同时,却忽视了我们的亲近会对自然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自以为热爱自然很高尚,却在不觉中破坏了自然。而其实,“环境真正的朋友是曼哈顿以及伦敦和上海的市中心“(摘自《城市的胜利》引言:我们的城市人群)。城市越大,人口越密集,城市的碳排放越少,对自然的破坏就越小。

摩天大楼式的高密度城市实际上更加环保: 当我们坚持生活在绿色草坪的包围中时,我们就把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大化了。密度不可避免的意味着更多的旅行,而旅行是最需要消耗能源的。尽管比较大的生活空间确实有它的好处,但大型的郊区住宅也会消耗更多的能源。

大城市意味着更少驾车出行,使用更少的电力和取暖。旧金山的一个家庭的碳排放量比孟菲斯少 60%

大量的环境政策实际上延迟了新项目,增加了成本,最终导致更昂贵的价格,更偏向于灰色而非绿色。

作者在结语中的看法,可能适用于纠正我们今天持有的很多偏见——城市的平面拓展不仅仅是一种在环境意义上的铺张浪费,更是对数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规模和集聚经济的反动。商业、教育、环境和终结贫穷都需要我们彼此靠得更近,而非住得越来越远。

从长远看来,20 世纪的郊区化生活就像是工业城市的短暂岁月,与其说是一种趋势,不如说是一种脱轨。

在本书中,格莱泽为我们深入研究了城市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的原因。除了以上城市的环保性,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城市的发展是减轻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摘自《城市的胜利》第三章:贫民窟有何好处?)城市的一些特质会吸引贫困人口的流入,比如城市中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城市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等等。因此,城市不是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的缔造者,是其缓解剂。

“城市拥有强大的资源——大量的警力、遵纪守法的公民、完善的基础设施”(摘自《城市的胜利》第四章:居住环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城市的犯罪率、死亡率都要比郊区更低,城市的街道也整洁,饮用水更干净,城市资源能给居民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此外,他也向我们揭示了如何保卫我们的这项伟大发明——城市。对照上面的例子来看: 城市为贫困人口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因为密集的人口而导致细菌更容易传播以及安全问题。而且由于部分的贫困人口而导致其他收入阶层的人口为他们承担成本,这会促使这些人口迁往郊区。格莱泽提出“让更高一级的政府以一种由贫困带来的额外成本进行补偿的方式来分配资金。(摘自《城市的胜利》结语: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a1119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