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时间:2022-06-01 05:0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一个命题。王阳明知行合一探讨的并不是认识论问题,他主要基于道德实践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这一命题。本文主要从提出的角度、基本含义、目的和层次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王阳明 知行合一 道德实践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许多思想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在知行问题上,王阳明反对程颐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一、知行合一提出的角度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一个命题。之所以难理解,不在于它本身的纷繁复杂,而在于它提出角度的特殊性。道德的角度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最基本、最独特的视角。一般来说,知行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围,所以,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知行合一说。但是,王阳明对本体论的天理作了伦理道德的规定,因此,践行天理的知行合一就不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一个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问题。

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可以根据知行概念的逻辑关系去规定它们的实践关系。就是说,可以对知行活动做对象性的考察和把握,从而反过来规定知行活动的关系。但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知行关系不是一个对象考察的问题,而是直接在实践活动中显现的问题。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而是要看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为一样。道德领域的知和行不可分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正是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来谈的本然关系的。从道德实践的角度看,是不可分割而同时并存的关系。结合王阳明的另一个命题心即理来看,作为知行合一的发动者的是纯粹的精神实体,而便构成了它的两种意向:凡是指向它自身意向的就是;凡是指向它之外的意向就是。这样,知与行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主客观分界的含义,它们可能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借以区别的标志仅仅在于意志的指向。所以,王阳明一方面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同时又认为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从传统的知行含义来理解,可能会认为王阳明是混淆知行、混淆主客观的关系。但王阳明的知行概念主要是道德领域的概念,因此不能用传统的主客观来划分。

总之,道德实践的角度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特殊视角,也是准确把握其含义的基本前提。

二、知行合一的含义 1.“知行本体

2.“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3.“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三、知行合一的目的和层次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像好好色、恶恶臭一样扬善惩恶、为善去恶。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认为,从去恶的角度看,有不善之念便是行,一念发动不善便是行恶了,因此,一点点不善的念头都不能有,要除恶务尽。而从为善


的角度看,一念发动为善还不是行善,只有把善的念头落实到行动中才是真正的知善、行善。不论是扬善还是惩恶,都要求知和行同时存在。为善去恶过程中的知行合一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然层次的知行合一,这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所以,这个层次不在王阳明的知行工夫之内。他的知行工夫主要是在道德领域。第二个层次是主观努力地为善去恶的道德层次。这个层次的为善去恶带有自我努力为之的特点。因此,虽然知与行同时并存,却时刻都有被隔断的危险。只有到了心不待存而自存、知不待致而自致的时候,就达到了真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为善去恶就成了人的天性,是自然而然的,不须防检。到了这个阶段,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层次。

这样,从自然层次到主观努力地为善去恶的道德层次,再到自然而然为善去恶的圣人超道德层次,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三个基本层次。王阳明进而根据道德实践的工夫,把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比如要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只需依照自己的良知去笃行落实尽孝而已,这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而学知利行的人,就要时刻省察醒觉,努力地按照良知去尽孝;至于困知勉行者,因为他们的良知受到的私欲蒙蔽和禁锢太深,想要依此良知去尽孝,又做不到,因此必须用超过别人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做到。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等次,分别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上、中、下根三种人。相应的,其人格表现就是圣人、贤人和常人。这样,王明就用知行合一的工夫次第,把天下人通通囊括进他的道德实践之中。

王阳明对知行的重新界定,使儒家的道德修养终于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他对知行合一的层次规定和具体运用,使儒家为善去恶的任务开始于一念之微而达于万事万物。这正是他对儒家道德实践之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度阴山 知行合一王阳明[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王阳明 传习录[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168c93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