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膜拜”走向“震颤”: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现代性批判

时间:2023-03-19 10:2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膜拜走向震颤: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现代性批判

作者:朱静波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

摘要: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对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在艺术领域有效运用,在作为生产力艺术技巧的演进下,艺术领域实现了从古典象征艺术向现代寓言艺术的转化,受众对于艺术的感知由个体的、有距离的、沉浸的膜拜变为复制的、可接触的、瞬间的震颤艺术的光晕逐渐消亡。而对于艺术的这种现代性转变本雅明采取的是一种批判性态度,这一态度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生产理论;机械复制;现代性批判;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76-01

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瓦尔特·本雅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着重强调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不同,本雅明更偏重于强调艺术的社会生产作用,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并通过分析其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来发掘艺术所蕴含的政治功能。

本雅明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同艺术创作联系起来,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即艺术创作过程同样包含了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等要素,并且同样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运动规律的制约且这种艺术生产活动的生产规律与社会生产规律是基本一致的。正如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理论中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本雅明认为在艺术创作领域,创作技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在艺术关系中的地位可以根据其运用的技巧来判定。本雅明认为技术的膨胀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艺术的独创性的丧失,与之相应的是艺术灵韵的逝去。所谓灵韵,本雅明给出的解释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因为古典象征艺术灵韵的存在,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呈现的关系往往是欣赏者对于艺术品的膜拜。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是有距离的,大多数欣赏者对于艺术品只能观照,不能占有。而与灵韵消失相对应的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再沉浸在凝神关照的膜拜当中,而是转而追求当下的感性体验。技术演进使现代艺术的画面、信息得以快速切换,这使其具有了瞬间性并同时导致了意义的晦涩、不确定乃至费解。这种费解还会使人跳出艺术的幻境,以惊奇的心情去反思,这也使得他的诗具有震颤的效果。这种震颤与现代都市人们的惊颤体验相接近,也与马克思描绘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背景下的工人的心理体验相对应,在本雅明的评价当中这种费解与震颤对于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批判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古典艺术灵韵的消逝,现代艺术的费解与震颤,对于艺术生产理论背景下的艺术的现代性转变本雅明采取的是批判性的态度。一方面,本雅明为技术演进所带来的艺术领域的民主、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自由而欢心鼓舞,一方面他也敏锐的观察到了随着人们感知方式的转变而披露出的现代社会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本雅明认为艺术的具有神秘气质的膜拜价值本身就是以权威、宗教、礼仪为根基的。技术演进以前,只能特定场合出现,被少部分人拥有的。技术的演进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彻底的将它变为普罗大众都可以接触的存在。复制技术取消了权贵和精英阶层艺术的把持,将艺术与大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将艺术的膜拜价值变为了展示价值,艺术变得前所未有的平等与自由。同时,本雅明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在他看来艺术的上述变化并非是仅仅是由技术发展导致的,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生活的变化。机械复制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人们日益强烈的对于平等的追求,复制技术的产生正是用于满足此种对于平等感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的现代性特征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本雅明咏叹技术赞歌实现的艺术领域的民主平等,但他披露了现代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艺术的现代性给人以震颤,但也同样导致了现代人因普遍沉迷于各种震颤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丧失了人与世界之间原有的那种随意而又自然契合。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情感在这样的运转过程中被省去了,他们无暇也无需与彼此进行深入的交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快速流动的信息做出反应。本雅明引用了马克思的观点将这种描述称为心胸狭隘的城市动物的遮掩罩。并富有批判精神地指出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掩盖现代人在大都市生活中的焦虑和不安。

本雅明对于艺术生产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艺术的现代性持有批判性态度,这一态度的深处有着不可动摇的精神依托,即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精神。他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有效的运用于艺术领域,分析技术演进引发的人的感知方式的嬗变,剖析大众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转变,这一系列活动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考虑现代主义时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他的理论实践证明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历史条件下依然有效,依然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依然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c32c0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