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的职业地位与师德发展 作者:温玉平 来源:《学园》2013年第32期 【摘 要】师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的发展取决于教师职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其中,教师职业地位对师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从师德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了教师职业地位对师德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职业地位 师德 尊师重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17-02 教育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而师德则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教师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形态中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师德的发展取决于教师职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其中,教师职业地位对师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评价教师职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 一 教师职业地位和师德发展的历史考察 1.先秦时期 据《礼记》记载,我国至少在奴隶制社会初期就出现了教师,他们在官办学校“庠”中从教任职,被尊为“国老”或“庶老”。西周时期,教师多由高级军官担任,称谓渐趋统一,称为“师”。当时在文化教育上实行“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政教合一,官师一体,教师有“职名”、食“官禄”,地位极高。春秋战国时期,时逢乱世,文化下移,“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在教育体制上出现“私学”、“官学”并行,专职教师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这些极具声望的社会名流作为职业教师,他们特殊的社会作用和近乎苛刻的职业标准,奠定了教师职业在理论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同时,他们关于师德的论述也为我国师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这一时期的荀子将“天地君亲师”并列,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观点等。 2.汉唐时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汉时期,统治者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化民成性”的师德主张,要求教师要忠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这一时期,孔子的地位日渐显贵,被追授的官位、爵位数不胜数,被尊为教师职业的“祖师爷”。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兼有当今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两种职能,教育的地位更显重要,甚至皇帝也在名义上加入了教师职业。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教育空前昌盛,加之唐朝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教,师德得到了积极发展。唐代大思想家韩愈将师德列为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不仅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的特质,要甘为人梯,如“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3.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从鼎盛渐至衰落,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统治阶级强化了封建伦理纲常,建立了理学思想的庞大体系。这一时期的师德思想以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维护阶级统治为特点,师德规范虽渐成体系,规范、完整而且清晰,其间也不乏如南宋朱熹、明代王守仁等关于师德论述的一些亮点,但难掩师德发展渐趋衰落的大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教师的地位再也法回复到汉唐那般尊贵了。到了元代,教师的地位更是落到了行九的惨境:“所谓一官二吏……九儒十丐是也。”即便是官学中的教师,到了明朝,就已规定教官最高不过九品,大多数则无品无级,在封建官僚体制中属于“未入流者”,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这一时期,教育已沦为科举的附庸,在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社会里,教师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而获得应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4.近现代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文化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风东渐、东西方思潮交融,师德逐渐融入“自由”、“民主”、“博爱”等思想内容,代表人物有康有为、蔡元培、陶行知、鲁迅等。这一时期教师在职业地位上也由没落的封建社会逐渐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接轨,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也在不断的变革中迎来了新生。 二 教师职业地位和师德发展的现实分析 教师职业是当今社会容纳公职人员最多的职业,更是受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和冲击较严重的行业。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对从业者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讲,较高的职业地位对较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也高,而较高的职业地位也更有条件和资格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相反,较低的职业地位则无法有效地吸引高素质人才,当然也就影响了人们对该职业的尊重程度。而教师职业群体的素质对师德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教育已摆在了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政府对教师职业高度重视,国家设立了教师节、制定了《教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法》,用立法的形式要求全社会都应当尊师重教。但现实往往并非完全符合理念的构想,一方面我们应看到政府行为及其理论倡导对教师地位的积极确认,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师地位仍然偏低、教师职业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 首先,中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太浓。教育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使教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学校内部,结构齐全的行政管理队伍等级森严,教师自身的现实利益如职称、待遇、住房等都操纵在各级管理人员之手,教师职业活动唯领导是从,行政管理人员成了支撑和管理学校的真正主体。同时,作为教育事业单位的学校却要按政府行政级别来确定规格,并以此作为学校享有如发文、拨款等政治经济待遇的依据。包括教师的技术职称,也要套上诸如“相当于处级、副处级”或“科级”这样名不符实的“级别”头衔才能体现其价值。凡此种种表明,教师的地位不是教师职业本身应有的地位,教师职业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这种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也使得师德建设中出现师德规范的合道德性和偏重于道德他律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师德失范的问题。 另外,经济收入和实际待遇相对偏低,是造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一方面对师德的标准和要求是如此之高,在社会所有职业分工中,对教师的要求是最严格、标准最高的,在理论上近乎“圣人”;另一方面是教师所获得的实际经济收益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处于中等偏下状态。虽然政府很关注,但是脑体倒挂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尤其是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脊梁的中小学教师,不仅工资以外的收入几乎为零,还面临着住房、养老、医疗等诸多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所以,在号称文化昌隆,教师在理论上备受重视的中国,却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种对教师职业选择无可奈何的消极心理。还有,由于“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市场经济新形势对人们旧有价值观念的冲击,“挣大钱”和“做大官”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志。“学而优则仕”已成为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所奉行的人生信条,教师属于“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辛苦而又清贫,教师职业又怎能会引起高素质人士的兴趣呢? 中国自1985年9月10日以来,已度过了二十九个教师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就是教师职业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的地位。然而,对教师职业地位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观念意识的理想形态中,而要具体分析教师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实际地位。一般来说,只要教师地位得不到提高,师德发展就会因失掉了最根本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而虚浮起来。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刘守旗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阮成武.论传统教师地位的文化负累与消解[J].皖西学院学报,200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32585b79563c1ec5da71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