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本的兴衰对当代出版业的启示意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建本的兴衰对当代出版业的启示意义 作者:陈未鹏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2016年第7期 摘 要:印刷成本的低廉、营销渠道的畅通、出版资源的丰富是建本在宋、元、明时较为兴盛的原因。而粗制滥造则导致建本在清代走向衰亡。建本的兴衰启示当代出版业要善于延揽和培养出版人才、树立精品意识,并努力挖掘选题资源。 关键词:建本;兴衰;出版业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 陈未鹏 建阳及建瓯两地所刻书称建本。宋、元、明时,福建特别是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是著名的刻书中心地之一。“闽中造纸印书,宋时极盛。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即有建本之名。”[1]建本一度与浙本、蜀本齐名,但是到了清代,建本衰亡。建本兴盛与衰亡的原因,对于福建当代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建本的兴盛及其原因 建本,在宋、元、明时较为兴盛。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卷八:“建阳书林之业自宋迄明六百年间,独居其盛。”宋朱熹也曾说:“建阳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2] 可见,建本的种类较为丰富,且行销颇广,几乎达到了“无远不至”的地步。 建本之所以能兴盛宋、元、明三朝近八百年,学术界一般总结为三个原因。首先是印刷成本的低廉。印刷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是刻版所使用的木头和印刷所使用的纸张。建阳地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茂林修竹,所在皆有。”(道光《建阳县志·舆图》)当地所产木材多坚实柔韧,适宜刻书。宋叶梦得云:“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篇天下,正以易成故也。”[3] 闽北的竹类资源很丰富,造纸业也很发达。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地丰富的造纸原料、发达的造纸工艺,降低了建本的纸张成本。低成本的刻版和纸张,使得建本定价上较为低廉。正如朱维幹《福建史稿》第十章《麻沙书话》所言:“福建刻本最多,价最廉。建本十,比浙本七还便宜。浙本七,比江南的五本还便宜。”价格低廉,在销售上占据极大优势。因此,印刷成本的低廉是建本兴盛的一大原因。 其次,与政治文化中心的接近,以及交通的便利也是建本兴盛的一大因素。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特别是到了宋代,南方的经济迅猛发展,福建的广大地区亦得到全面的开发。而南宋迁都杭州,又使得福建与国家政治中心的距离大为接近。诚如朱熹所说:“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宋元之后,福建区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文化中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这就使得建本可能借助于区位的优势而引起较多的关注。而且,建阳处古代福建通往北方的必经之地,正因为建阳“地连闽浙之要冲,而路踵轮蹄之来往”[4],所以才有可能“天下客商贩者如织”(嘉靖《建阳县志》卷三《封域志》“乡市”条)。交通的发达保证了建本营销渠道的畅通,使得建本能“无远而不至”。 而建本兴盛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出版资源的丰富。出版资源最重要的部分,是人才资源。宋代以来,福建文化人才异军突起,“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洪迈《容斋四笔》卷五)这些文化人才不仅是建本的重要作者,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还直接参与了书籍的编辑工作。建本的编辑力量也很雄厚,眼光独到,刻书种类遍布经、史、子、集各大类,还涉及日用与宗教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考试用书及通俗读物的出版。岳珂《愧郯集》:“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建阳的科举考试用书,以袖珍本居多,实用性强、销量稳定。通俗读物如讲史话本、元散曲选本等,内容生动、文字通俗、图文并茂,受到读者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建阳当地多刻书世家,这些刻工技术娴熟,所以部分建本(如宋魏仲举刊刻的《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五百家注柳先生集》等)能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椠锲最精,在宋代旧刻中尤称善本”这样高度的评价。这同建本刻工娴熟的技艺是分不开的。 总之,由于印刷成本的低廉、销售渠道的畅通以及出版资源的丰富,使得建本能“盛极三朝”,声名远扬,繁荣鼎盛。 2. 建本的衰亡及其原因 清初查慎行《建溪棹歌词十二章》其四:“西江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缀点溪山真不俗,麻沙村里贩书回。”查慎行所咏的建本盛况很快就成为历史回忆。王士祯《居易录》卷十四称:“近则金陵、苏、杭书坊刻板盛行,建本不复过岭。”岭指分水关,不复过岭,意即建本开始衰弱,只局限在本省销售。而清道光年间的施鸿保《闽杂记·麻沙书板》言:“今则市屋数百家,皆江西商贾贩鬻茶叶,余亦日用杂物,无一书坊也。”从流通于天下,到无一书坊,建本在清代的衰亡值得后人深思。 建本衰亡,有学者认为是受明末清初战乱的影响。这种看法殊未全面。宋元、元明易代之际的战乱程度与明末清初相当,但建阳书坊并未因此消亡。而且,明清易代之际各地均受战乱影响,尤以江南地区为甚,但江苏、安徽等地刻书业在清代反而较为兴旺。 其实,建本的衰弱与其自身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建本兴盛的若干因素中,便已然蕴含建本衰亡的因子。建本以价廉取售,有时亦因片面追求降低成本,不免粗制滥造。粗制滥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略于校勘,导致错厄丛出。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麻沙之本差舛,误后学多矣。”二是编造伪书,主要手段如盗版、仿制、伪托、窜改等。三是出版价值不高或无价值的书籍。如建本中的科举考试书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类书类》即认为:“大抵出自乡塾陋儒,剿袭陈因,多无足取。”虽然一时之间销量颇广,但时过境迁,则无人问津。 所以虽然建本一度与浙本、蜀本齐名,但因其粗制滥造,所以饱受恶评,在一些时候,建本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云:“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明闽人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亦云:“宋时刻本,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闽建阳有书坊,出书最多,而板纸俱最滥恶,盖徒为射利计,非以传世也。” 在书籍出版较为困难,书价昂贵、书籍稀少的时代,品质不精但价格低廉的建本尚有一定竞争力。清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籍出版成本下降,书籍种类和数量增多,品质而非价格,成了大多数读者选择书籍的首要因素。那么,缺乏品质上的核心竞争力、一味以价廉取售的建本,便不可避免走上了衰亡之路。 3. 建本的兴衰对当代出版业的启示意义 建本兴衰的历史经验给了当代出版业不少启示。首先,要善于延揽和培养出版人才。建本发展后期,刻工大量流失,本地文化人才不足,未能凝聚出稳定的作者队伍;而且编辑队伍也过于陈旧,多以本地为主,缺乏把握时代潮流、占据出版前沿的视野与魄力。21 世纪的出版业要做大做强,归根到底是要拥有一流的作者队伍和编辑力量。 其次出版业者要树立精品意识。书籍粗制滥造虽然能降低出版成本,但是粗制滥造会对出版社的品牌造成巨大的损害,在出版业竞争加剧的今天,树立精品意识,严把质量关才不至于重蹈建本衰亡之覆辙。 再次,还要注重出版选题。科举考试用书曾占建本很大比重,此类书籍格调不高,但是销量一度颇为可观。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科举考试书籍的过份重视,占用了过多的出版资源,使得建本无法进行题材和质量的开拓与创新,在出版战略上颇为短视。这种短视最终导致建本的衰亡。同样,今天若干出版社在教材、教辅图书的出版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而缺乏对其他出版题材的开拓能力和出版兴趣。对于专业的出版社,这样的出版状况无可非议,然而如果一个地区,其出版业主要的资源都为教材和教辅所占用,书籍结构趋于单一,则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当前,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之下,出版产业的组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建本兴衰的历史经验,启示着当代出版业,要努力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延揽和培养出版人才,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开拓营销渠道,努力挖掘特色文化选题。只有这样,当代出版业才能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德辉. 书林清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57:42. [2] 朱彝尊. 经义考[M]// 程千帆,徐有富. 校雠广义(版本篇).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55. [3] 叶梦得. 石林燕语[M]//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46. [4] 游九言. 默斋遗稿[O].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cddacf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