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一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词语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我设计了评价文章内容的教学环节。最后,以文本为样本,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 教学意图很明显:落实语言,超越语言,力求还原文本的原初状态,使文言文学习因此具有生命气息。 【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众生(齐叫):雪。 师:对。谜面中介绍了雪的哪些特点? 生A:雪是六角形的,白色的,它出现在冷天,像白色花瓣在风中飘舞,我们又叫它雪花。 师:雪像白色花瓣在飘,说得真形象。同学们觉得那飘飘洒洒、漫天飞舞的雪像什么?用什么能恰当地比拟它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的。 一、走进文本 (要求同学们通读课文5分钟,对照注释,有疑问请划记下来。学生自由朗读一阵后指名两三个学生读。) 师:读得很熟了,再让我们一起记一记这些词语。有问题请提出来。 (教师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与儿女讲论文义 白雪纷纷何所似 (学生独立或合作做解释练习,最后全部掌握。) 师:词句意思基本掌握了,这则故事的基本内容也该了解了吧?请一位同学把故事复述一遍。 (学生复述,同学评价,教师不发表意见。) 二、评析文本 师:文章读了,词语意思也了解了。那么,大家从故事里看出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谢太傅一家很爱学习。大家关系很好。 师:何以见得? 生: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公大笑乐”等句子可以看出。 师:但这个故事就是要突出这一点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赞扬谢太傅与兄子、兄女的文才。 生:对,这样才紧扣了“咏雪”。太傅问雪像什么,兄子说像撒盐空中,兄女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舞。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兄子和兄女都很聪明,太傅很和蔼。这里还有太傅神情的描写,“欣然”“大笑乐”。语言很传神也很精练。 师:说得真好。文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两个回答,同学们觉得哪个更好?说说理由。 生:“撒盐空中”好。因为盐是白色的。我看见过,雪又细又密的时候,就像天空中撒下盐来。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好。柳絮轻轻的,在风中飘荡,跟下雪更像。 生:柳絮是怎样的?我没看见过。 生:我也没注意过。 (大家求助似的看着老师) 师:对不起,老师也从来没有注意过。以后,我们都留心观察一下,好吗?不过,柳絮是柳树种子上的茸毛。既然把它比作雪,那么,就应该是白色的,很细很轻盈,这样,柳絮飘飘才会像雪舞。 师:同学们说两个比喻都好。谢太傅这个裁判很难当噢。他是如何裁决的呢? 生:谢太傅没有判断谁好谁坏。只是大笑,乐。 师:谢太傅相当于儿女们的老师,他是不是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 生:我觉得谢太傅是个很好的老师。他不说谁好谁坏,不是不知道好坏,而是想让儿女们自由表达,自然发展,不打击他们的自信,不约束他们的思维。 生:对。谢太傅在与儿女们讲论文义的时候,外面的雪更大了,他自己很高兴,还让儿女们看雪,咏雪。说明他有童心,又理解小孩子,有教育方法。 生:嗯,就像周老师。上次我们教室里飞来了一只大蜂。同学们课都不听了,都去看蜂,周老师就让我们仔细看。然后写作文《教室里来了不速之客》。我们都写得很好呢。 师:说得真好,还连带着拍了周老师的马屁。谢谢。(众大笑) 三、模拟文本 师:漫天雪花,除了像“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之外,还像什么? 生:像片片芦花风中舞。 生:像绵绵白糖从天降。 生:像朵朵棉花空中飞。 生:像瓣瓣梨花飞洒。 生:像降落伞飘飞。 生:像小精灵在跳舞。 …… 师:大家说得这么好,我也要“大笑”了。我们把这些比喻用到作文中,文章就会生动起来。来,试着写一个片段吧。 (学生写片段,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如何写雪的。 生:雪花飘舞,就像蝴蝶飘飞,那精灵般的雪花竟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从没有过的晶莹剔透。真美! 生:漫天的大雪,洋洋洒洒。它在风的催促下在空中飞舞,宛如一只跳舞的小鸟。 师:很生动。据天气预报,过两天会下雪。下雪了,同学们最想干什么? 众生(大叫):堆雪人、打雪仗! 师:好。(屏幕显示几幅雪中活动图)到时候,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大家一定玩得高兴,感觉愉快,那么,如果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一一流于笔端,肯定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这作为今天的作业吧。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我们了解了咏雪的故事,同学们也咏了雪,写了雪,比起谢家子弟来毫不逊色。同学们,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各种场合都可以学语文、用语文,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探讨。谢谢大家,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9c090b4431b90d6c85c7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