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时间:2023-01-31 10:2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首先,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要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外因刺激。 我们常说教学中“教”和“学”两个方面,“学”是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主要的方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学生的内因是否真正发生作用了,主要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思维的程度。

一节科学课的成败,虽然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上,但更重要和主要的方面却在教师,教师绝妙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结构材料的使用均对学生产生了强刺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确定研究方向,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结论。从本质上看,教师是这一节课教学的主体方面,学生是客体方面。教师(主体)制约着学生(客体)的变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客体)的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刺激是一种外因条件。教学中的艺术即是教师如何巧妙地对学生施加外因条件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内因积极主动地发生变化。

教师施加外因条件刺激的效果差异,则表现在内因发生变化的主动性与变化程度上。其艺术效果则表现在施加外因条件的一个“巧”字上。平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前者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有基本法则及原则可遵循的,可产生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后者指具体运用时则应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使用得当。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我认为还可以发展为第四句话:“妙于巧法”,指的是教学绝妙之处在一个“巧”字上,教学艺术的魅力则在此中。

科学探究往往特别强调科学程式,如果我们不注意自然课上的教学艺术题,把自然课堂教学刻板化,时间长了则会挫伤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因此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即“妙于巧法”。

其次,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独立思维创造条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某一种观点,对他们发表的不正确的见解,不要在课堂上由教师给予否定或表现出暗示性的否定,而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让他们重新去认识,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当裁判,不当指挥棒,以平等的身分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通过教师的质疑、引导、揭示矛盾等活动,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研究兴趣,给他们自我修正不正确见解的机会,从而达到自然地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作用。


当一个新的事实被学生观察到了,在他们用过去说明同类事实的方式解释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以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发挥想像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这就是学生假说产生的过程。由于他们观察、创造的角度不同,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假说结论,而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说结论中,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师应允许他们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进一步观察材料去纯化这些假说,他们自己去取消一些假说,去修正一些假说,最终认同正确的假说。这一纯化的过程应发生在学生相对独立的认知过程中,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创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环境,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即使学生提出了与概念相反的见解,只要他的思维方向新颖,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肯定,鼓励他积极思维。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去否定自己的思维结果。

我在进行《飞机怎样飞行》一课教学时,在对“什么力量托住飞机在空中飞行掉不下来?”的假说过程中,有一名平时极少发言的女同学提出:“飞机在高空飞行,飞机的上面和下面都受到了两个不同方向大气柱的压力,当下面的压力柱长、压力大,上面的压力柱短、压力小时,飞机便被下面的压力柱的压力托住了而掉不下来。对这名学生所提出的这种假设结论,我没有在课堂上立即给予否定,我首先肯定、表扬她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指出用比较一个物体不同位置上受力大小的方法来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这个方法是对的,值得同学们学习。接下来我又对她的假设提出质疑:“停在地面时,飞机哪一面的压力柱长?”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她自己修正了自己的假设,又提出:“飞机发动机一旦坏了,飞机就要掉下来,可能托住飞机的力与飞机在天空中向前飞有关。”这次发言虽然还不可能涉及升力的概念,但已与教学要求研究的思路靠近了。 在学生的学习心理中,对他们自己提出的不正确认识被证实以后,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败的情绪,甚至于产生一种羞愧的感觉,尤其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自己没有十分把握是否正确的想法,往往不敢发表,从而影响了他们发表独立见解的信心。假说—演绎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的认知过程,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教育学生认清失败的作用,并养成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认识、去纯化假说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教育他们要允许别人修正自己的认识。

再次,教师要设计好观察实验材料,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正确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216de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