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 家国情深 ――《端午粽》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桥山小学 雷蓓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生活经验有限,朗读指导应注重以学生的感官体验、朗读兴趣及教师的引导为出发点。 《端午粽》这篇散文描写生动、感情真挚,流露出深深的家国情怀,我很喜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文中“我”和外婆以及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初学课文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去年的端午节吗?你和家人是怎么过的?孩子们略有所思之后,都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他们全家吃了粽子,有的说他们买了香包,还有的说插了艾叶、抹了雄黄……学生沉浸在端午节的美好回忆里,我顺势导入课文,那么今天,我们也要跟一个小朋友看看他的外婆是怎么包粽子过端午节的。了解了端午节的一些基本习俗,学生带着期待打开课本。 课文开头是这样的: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在这里,我带着感情进行了引读,接着我让学生自读体会,注意“一……总会……”这组关联词,我进行了提问:这样的句式说明了什么?学生能说出字面意思,我又请学生用关联词来练习说话,学生能回答出“一到放学,妈妈总会来接我”这样的句子,我再来问刚才的问题,有的学生说出了“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给我们吃,盼我们回去”,孩子们领会了外婆在粽子里寄托的深情与牵挂。端午节俨然成了作者小时候与家人团聚的一个美好时刻。 “你喜欢吃粽子吗?”“喜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你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红枣粽、豆沙粽、蜂蜜粽……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那我们去看看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我请一名学生读课文,读完我问:外婆包的粽子用了哪些材料?学生立刻在课文里找出了“箬竹叶、糯米、枣”,我继续追问,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来描写它们?学生边找边回答: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我提醒他们划出这些词,接着我出示粽子的图片,问他们:这样的粽子好看吗?大家喜欢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好看,喜欢”,“那我们带着对粽子的喜欢,边读边想象粽子的颜色,”之后我们再读了课文,能听出学生这次融入了感情,喜欢上了外婆包的粽子。我趁势问到:这样的粽子大家想吃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外婆包的粽子不止颜色诱人,味道更是美妙”,“粽子熟了――”我引读并且出示语句: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这里,我抓住几个动词“掀”、“飘”、“剥”、“咬”重读,请学生做动作想象,随着一连串的动作,学生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副画面,看到了粽子出锅的情景,似乎闻到了粽子的清香,忍不住用鼻子嗅了嗅,我听见有的学生说“我也想吃”、“我都流口水了”,我顺势问到“又黏又甜”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像糖一样”,我问粽子里什么是“黏”的?他们说是糯米,黏黏的。我问什么是甜的?他们说是枣。至此,学生体会到了粽子的色、香、味俱全。 学生自学了第三段,我提问:“我们”吃了粽子后,外婆还会怎么做?为什么?学生们能读出文中的句子“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我引导学生体会外婆的热情、淳朴、善良。我总结到:就这样,每年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过端午,我们全家度过了很多个这样美好的日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他还和一个爱国诗人有关呢!请大家自读课文最后一段”,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进一步感受到国人爱家、爱国的深厚情感。 低段语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通过对朗读深入浅出的指导,使学生体会文本情感,教学中我抓住了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在反复的朗读与想象中,学生不只对外婆包的粽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体会到了外婆对“我”真挚的爱以及“我”对外婆的美好回忆和怀念,文章字里行间荡漾着浓浓的亲情,读来如粽香一样悠长绵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渗透了爱家、爱国的思想价值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3088ce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