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雅俗共赏的昆曲《双下山》

时间:2022-07-29 22:02: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雅俗共赏的昆曲《双下山》

作者:李海清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3

摘要:耒自,中国京剧刊物92.4期京剧与昆曲付雪漪言道,昆曲,剧在江南定型之后,不断番衍发展.在明万历初即传入北京,昆曲在当时被尊为官腔.从万历钞本,钵中莲传奇,杂调剧本中可看,凡剧中之神……而一些妖鬼、奸邪与被丑化的角色,则唱地方小调,杂曲。足见昆曲很早就被认作是正统,严肃的声腔。关键词:《双山下》;精神内涵:表演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40-02

折子戏《双下山》是昆曲很著名的曲目之一,由两个折子戏《思凡》、《双下山》而成,在昆剧、京剧和地方戏曲舞台仍传承演出着,而且,由于特殊的演出要求,还经常作为剧目培养着演员入门教学曲目之一。

《思凡》一剧是花旦的入门曲目,那《双下山》一剧则是丑行入门必备的一课。从资料上看起码到明朝中期,就已有了相关的折子戏,而且经常在舞台上演出流传于社会之中。 《双下山》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与故事主题的人性化,趋时性特征性是这一剧目存留的一个主要因素。它涉及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即出家人对于男女情爱以及世俗生活的向往。这类剧目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中经常出现,据记载如:冯惟敏的杂剧《僧伲共犯》等。此剧不仅仅以寺院作为情爱故事的背景,而且直接让和尚和尼姑作了剧本的主人公,就把愿把有情人名词推荐给社会和才子佳人

才好才好方才好,取下了僧枷帽,养起头发来,戴顶新郎帽,我和你作夫妻同偕到老。这些事故情节表明人物内心的苦闷以及对社会世俗生活的表述。剧目的文本有一点肯定的是,和尚下山的折子戏从产生以来其曲文流传至今基本保持了原貌,和尚尼姑调戏的情节也一直保持着。 《双下山》的情节和感情内涵与《思凡》相似,两剧的主人公都在二人之间调换,二人在自我表白的基础之上,还产生了相关的语言行动,即大胆的相调以至相约。所以,这段折子戏之中就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曲调,:“男有心来女有心,哪怕那山高水又深,约定在夕阳西下会……南无佛阿弥陀佛。这些构成了戏剧情节的中心。同是心怀鬼胎的僧尼经过简单的试探之后就很快的达成了一致。在其间沟通过程中即似主动调戏,“拒而还迎却十分有趣。使得本戏的情节充满了情趣,则靠着情节的诙谐和趣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除了情节方面的原因,这一折子戏的主题内涵人性化特征以及适时适度也是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双下山》从其本质来看,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质。民间性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的表现感情的率直和直接,此剧没有说教也没有道德伦理的内涵,而是从人类最基本的感情需要,爱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65c95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