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时间:2022-04-01 13:34: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生论》读书报告

如果说一个人的著作是关于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鸿篇巨制,那倒不值得令人惊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能写出这样的著作,如果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谈的著作呢?那是哲学或者宗教,培根的《人生论》便是这样的一本书,从婚姻爱情到贵族帝王再到无神论和宫廷化装舞会,本书充满了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与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似乎培根准备把这本书变成一本让后世历史学家了解英国文艺复兴的窗口。

佛朗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诊断,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597年,《人生论》在英国首版后,即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它与《蒙田随笔《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人生论》有59节,几乎囊括了17世纪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21世纪的我们仍然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诸如死亡,逆境,家庭,爱情,时机,友谊等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十分难以解答的课题。而培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往往讲人生的书都很枯燥无味,但培根的《人生论》文笔却非常美丽,语句简洁,格言精妙,趣味隽永,在丰富了见识和思想的同时却并不会陷入经院哲学的繁琐。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困惑,而这些困惑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某种意义上的一个解答,以培根的思想得出的解答,而每个人得到的解答则来源于每个人生活的经验和对本书的理解,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渴望答案的人也会得到一千个答案。

死亡,恐怕是人类最恐惧的存在了,然而看了《人生论》的论死亡篇后,似乎这样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了。之所以人类会惧怕死亡呢?或许与人性有关,人总是想长生,总是太贪心,对太多东西恋恋不舍。也或许像培根说的那样“人类对死亡的惧怕,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人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越传越夸张,所以一些鬼怪故事就这样玄之又玄了。死亡和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婴儿的降生是怎么样过程,但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却非常的熟悉。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死亡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婴儿降生的痛苦竟然可以和死亡的痛苦不相上下。这是我难以想象的,我的母亲是忍受了怎样的痛苦而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别人的痛苦而只想到自己的惧怕。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来面对死亡呢?培根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中国人大部分都是不信教的,没有西方宗教中的虔诚。但同时培根也提出了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可见培根并不是说我们要信教而是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冷静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有点既来之则安之的意味。然而如何才能冷静的面对死亡呢?“一个坚定执着、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畏惧而陷入恐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靠心灵的力量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诞生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正所谓物物相克,我们心灵中也有一些东西可以克制这种恐惧。“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惧怕。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怖——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这种战胜对死亡恐惧的力量正是这么多人英勇就义,为爱殉情的原因。当我们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也就不再惧怕死亡。然而不是谁都有这种信念的,由事实可见贪生怕死之徒不在少数,这便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了。对于自杀者,或许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对于一些东西的惧怕已经超越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惧怕。“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那些自杀的人或许在他们结束自己生命之前,他们


的心灵早就被厌倦、无聊、空虚给杀死了。他们已经没有心灵积极的力量来支撑他们走下去。这或许是一件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我们活着就应当有所追求,这是我们活着的动力。“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除了论死亡,我对论嫉妒印象也很深刻。培根在论嫉妒的开篇中就有提到“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嫉妒能创造出虚幻的意象,激发人心中强烈的欲望。培根讨论了“哪些人轻易嫉妒,那些人轻易招来嫉妒”的问题。嫉妒者往往是有某些地方比不过被嫉妒者。人类一直有这样一种倾向:人若不能从自己的优点中获取到养料,就会试图从别人的缺点中获取养料。嫉妒者会试图破坏别人的幸福来安慰自己没有这样的幸福的缺失。嫉妒者的心理是不平衡的,他必须贬低别人的能力才华,破坏别人的幸福才能使得他的心理平衡些。尽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但是有些嫉妒只是放在心里而不会采取行动,而有些嫉妒会令人采取一些可怕的行动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因为闲人空虚,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去嫉妒别人。培根还提到了一种容易嫉妒别人的人是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作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这想必也是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有一句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话“优秀也是一种错”因为优秀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也造成了许多伤害。然而就因为避免或者躲避别人的嫉妒或别人的诋毁就隐藏自己的优秀吗?当然不是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优秀。走向优秀的路径是多样的。“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它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美德很多的人相对于嫉妒者而言是没有可比性的,而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同时,培根也提到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也是不太招人嫉妒的,毕竟,人们很多时候的嫉妒仅仅是由于没有看到了他人的努力造成的,而通过一个“正在活受罪”的谎言,我们很多时候能够有效地避免被大部分人嫉妒,培根认为骄傲自大的人最容易招来嫉妒,其实不然,骄傲自大却又不知掩饰者比他们更容易被嫉妒。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人脉在不论当下还是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总想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优越的人才最容易被别人所嫉妒,被别人所排斥。真正聪明的人,会给别人嫉妒留下余地,会让自己谨慎的避免成为被嫉妒的对象。不管是自己对别人的嫉妒,还是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我们都应该学会通过恰如其分的言论和行为巧妙规避,至少也是减轻。

《人生论》是代表着培根智慧的著作,其中有着许多与马基雅维利相仿的“做人”或者“做事”思想,虽然人们似乎对此谴责之声不绝于耳,然而,似乎使用者和谴责者大部分是同一群人,此外,其中还有很多章节值得去深入研究的,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有着不同的感悟。在这里我们可以真正放松我们的内心,穿越时空和17世纪的智者来一场对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be95caa8114431b80dd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