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

时间:2023-03-19 09:2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点:一是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即它处于市场活动之外,为正常和正当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二是为市场活动提供公平服务的财政;三是非市场赢利性的财政,即只能以社会利益为自己首要的活动目标;四是法治化的财政。



市场失效的表现状态有哪些? 1)公共物品的存在。从财政角度看,公共物品就是政府为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2外溢性的存在。“外溢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3)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它必然产生“自然垄断”的结果;4)风险与不正确性状态的存在;5)社会分配不公。即在特定时期内所存在的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6)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即市场经济在自发运行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等现象。



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范围是:1)国家防务;2)维持正常社会秩序;3)建造公共工程;4)干预外溢性行为;5)介入自然垄断领域;6)干预其他市场失效。



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原因是:1.私有性质的再分配,难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实行;2.私人性质的再分配具有自愿性,仅靠自愿的捐献和慈善活动,从整个社会看是无法保证应有的再分配数额和规模的;3.私人性质的再分配活动,由于直接减少了私人的利益,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出发,得出的合理结果就是富裕阶层一般不愿意出让自己的收入和财富;4.作为社会性的再分配,需要所有的再分配活动及其机构之间的联合行为。



简述公共收入的原则:政府在筹集公共收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适度、弹性和法治的原则进行。1)适度原则。是指政府在筹集公共收入时,必须妥善处理好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处理好政府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关系,确保在不损害私人经济活动的情况下组织公共财政收入。2弹性原则。是指公共收入的来源渠道必须广泛和畅通,收入规模必须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支出的需要,能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足够的财力保证。3)法治原则。是指政府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规范的规定筹集公共收入,并对公共收入活动实施管理。



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公共收入规模的影响;2)公共需求对公共收入规模的影响;3)分配制度对公共收入规模的影响;4价格对公共收入规模的影响。



税收的效率原则?就是指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它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效益的比较来衡量。包括:经济效率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即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总收益;行政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课税时要尽量节省征税成本。衡量税务行政效率的标准,是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税收的公平原则?就是把税收负担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地分配的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也就是说,公平是相对于纳税人的纳税条件来说的,而不是单纯是税收本身的绝对负担问题;二是指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要保持均衡,也就是在各个纳税人之间按照社会公平标准合理地分配税收负担。



税收公平就是要做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条件相同的人应缴纳数额相同的税;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条件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



简述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有哪些?纳税能力原则是指每个纳税者应该按其纳税能力纳税,来担负政府支出的负担。根据纳税能力原则,拥有同等纳税能力的人必须缴纳相同的税收,而具有较高纳税能力的人则必须缴纳较多的税款。前者即称之为横向公平,后者则称之为纵向公平。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从税基的角度讲,在实践中有三个:收入、消费、财产。



增值税种类:1)生产型增值税,又称毛收入型增值税。企业不能扣除购入的固定资产总额,也不能扣除折旧;2)收入型增值税,亦称净收入型增值税。企业只能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计税3)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企业可以扣除包括购入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金额进行计税。理想的增值税是消费型增值税。我国正在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有:1)设立偿还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以偿还公债。即政府每年从公共收入中拨交一笔专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管理,专充偿付公债之用,不得用作其他用途。2)依赖财政盈余。就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公共收入的结余作为偿还公债的资金。3)通过预算列支。就是将每年的公债偿还数额作为公共支出的“债务还本”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有正常公共收入(主要指税收)保证公债的偿还。4)举借新债。就是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债券筹措偿还资金,也就是以借新债的收入作为还旧债的资金来源。



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流动,即从上一级财政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补助;或通过平行流动,即从同级的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动,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能力的平等。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1)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弥补收支差额,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最基本的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之间因财政状况不平衡而造成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等,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最重要的作用。3)鼓励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


作用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4)有利于吸引地方财力建设与全国利益相关的项目。5)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

我们今天的社会上存在着收入差距悬殊的现象,因此要求相关单位对高收入者适当地降低工资,给低收入人群适当增加工资,缩小收入差距,体现公平与正义。

答:错误。公平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面,市场过程自发运动形成了国民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即经济公平。



由于资源和要素在人们之间的分布不均从而导致了分配不公的结果,而来自于市场运行的为初次分配不能干涉,政府只能依靠财政手段,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完成社会性的收入再分配活动。主要做法有: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财产税的征收;遗产和赠与税的征收;政府的济贫支出;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政府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干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答:错误。因为,来自于市场的分配是初次分配,例如,企业发给职工的工资。初次分配是靠经济公平分配,初次分配是合理的。如果分配差距大,可第二次分配即社会公平分配,也就是政府可以第二次分配:如政府出台政策、制度、福利等在企业调节收入差距。要求单位对高收入者适当地降低工资,给低收入人群适当增加工资,是“公”不该管的。所以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应靠财政手段,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依靠公共支出)来实现。

由于不断精简机构,因此公共收入规模会日益减少。 答:错误。公共收入规模与公共需求有直接的关系。看似精简机构会减少公共需求,但引起公共需求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政府活动范围扩大;2)政府部门不断扩充和官僚行为的作用;3)市场缺陷增大;4)经济外部性范围扩大;5)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增加;6)人口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7军事费用的不断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同样引起公共需要的增加。故而,即使不断精简机构,公共收入规模也不会日益减少。

高速公路费的征收符合“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因此要一直征收下去。

答:错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一对概念。区分的标

准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成本不因使用而增加)。高速公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表面上说是谁使用谁付费,但高速公路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它虽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也就是说高速公路不会因使用次数而增加成本,故高速公路属于准公共物品。因为国家或政府使用贷款进行建设,建成后为了偿还贷款而收费,当贷款偿还完毕后应停止收费。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没必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征遗产税。

答:错误。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已开始征收遗产税,开征遗产税的主要原因有: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激励作用,避免继承人不劳而获促进其工作;健全税制作用,补

征主客观原因而少交的税款;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捐赠人可获得免税待遇,这些款项用于公益事业,例如教育费等。遗产税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水岭,我国税法中已有遗产税,只是没有开征。遗产税的推行,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是否具有较为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以及遗产税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问题,这些都需要加以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开征。

教育属于公共物品,因此教育就应该政府完全提供,现在的9年义务教育太短了。

答:错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一对概念。区分的标

准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成本不因使用而增加)。 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增加使用者时会增加成本,符合私人物品的特性,若作为私人物品可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教育虽然是私人物品,但不能因为教育私人物品就可以开展教育产业化。国民教育素质的提升是必须的,有极强的外部正效应,政府有责任开展义务教育,由国家投资开展教育。故义务教育是让没有付费能力的人也能得到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开展的年限根据国力来决定,随着国力增强可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

教育属于私人物品,因此就应该坚持教育产业化,没必要搞什么义务教育

答:错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一对概念。区分的标准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成本不因使用而增加)。(一)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增加使用者时会增加成本,符合私人物品的特性,若作为私人物品可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二)教育虽然是私人物品,但不能因为教育为私人物品就可以开教育产业化。国民教育素质的提升是必须的,有极强的外部正效应,政府有责任开展义务教育,由国家投资开展教育。故义务教育是让没有付费能力的人也能得到教育的权利。(三)义务教育开展的年限根据国力来决定,随着国力增强可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fbbc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