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五大策略

时间:2023-04-30 17:0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堂提问五大策略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时讨论和交流,提醒教师合理调整教学步骤。

防止低效性提问

所谓低效性提问,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产生思考、质疑、探索,导致课堂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

在小学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上,一名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投影出图片后问道: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有学生说,图中小鸡和小白兔在野外玩;有学生说,图中有大树和草地;还有学生说,水中有小鱼在游……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五六分钟过去了。

是这幅图片有问题吗?并不是,而是教师的设计有问题。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没有让学生发现图片中动物数量的关系,所以才出现上述情况。因此,教师要避免这类低效性提问。

设计开放性提问

所谓开放性提问,指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唯一的提问。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不仅会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在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角和直角》一课时,我请学生找出图形中的直角。学生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我顺势问道: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尝试,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非常乐意去尝试。

用好追问性提问

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也是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利用。


比如,在教《倍数与因数》一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这样去教。教师说,请找出2的倍数。有学生答,2468。教师问,你是怎样找的?学生回答,21倍是222倍是423倍是62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教师追问,还能找出哪些2的倍数?有学生答,10121416。还有学生补充说,18202224。教师接着追问,你们找得完吗?学生恍然大悟,根本找不完。

于是,教师接着追问,你能用一个词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学生回答,无数个,无限多。教师接着追问,2的最小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学生回答说,2的最小倍数是2,没有最大的倍数。教师就是用这种一次次的追问,让学生对倍数问题有了基本的理解。

把握适度性提问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注意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浅显的、随意的提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超前的、深奥的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

例如教师提问,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学生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分为3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种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信息量过小。但如果把问题改为,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进行分类,想一想可分为哪几类?各按什么分类标准?拿到此题,学生需加以思索才能回答。这种提问扩大了问题的广度,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慎用不明确提问

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个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很难回答,究竟是问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问两个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比如,有教师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问道:“1/21/3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学生答:“都是真分数。”还有学生答:“分子都是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46e14b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b.html